馬雲:科技的溫度,藏在煙火氣裡
更新于:2025-04-14 11:40:38

發佈 | ITBEAR

2025年4月10日,杭州雲谷園區的一場內部會議,讓阿裡巴巴創始人馬雲再次成為科技圈的焦點。

這位61歲的商業領袖身著阿裡雲15周年紀念襯衫,佩戴“風清揚”工牌,在阿裡雲新財年啟動會上擲地有聲:“高科技絕不僅是征服星辰大海,更應該呵護人間煙火。”

這句話像一顆石子,激起了科技與人性交織的漣漪。過去十年,AI走向工廠、家庭、街道,但爭議從未停歇:機器是否會取代人類? 技術是否會讓世界更冰冷?

馬雲的發言,直指這場爭論的核心——科技的意義不在於“替代”,而在於“服務”。他用“解放人類”替代“取代人類”,用“理解”替代“模仿”,重新定義了AI的倫理座標。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戰略宣示。在拼多多等新勢力衝擊下,阿裡電商業務正面臨轉型陣痛;而阿裡雲作為集團第二增長曲線,三年內計劃投入超3800億元建設AI與雲計算基礎設施。

01

從支付到AI:阿裡的“煙火邏輯”反覆運算

去年9月,馬雲曾在阿裡25周年總結,阿裡相信技術可以也必須説明每一個普通人,他舉的例子是“沒有支付,我們創建支付;沒有物流,我們參與物流;沒有互聯網支撐技術,我們投入雲;信用不值錢,我們讓信用變得無價。”

這段話,恰是解讀當下AI戰略的鑰匙。

2004年支付寶誕生時,沒人相信“虛擬擔保交易”能改變街頭巷尾的買賣習慣。但正是這種紮根市井需求的創新,讓技術不再是實驗室的奢侈品。

如今,阿裡雲日均處理超過100億次AI模型調用,其中更多的是服務於中小企業的庫存優化、農產品溯源等“接地氣”場景。

就像當年用二維碼打通線上線下支付,今天的AI正在重構更細微的生活褶皺:閑魚通過圖像識別讓二手交易更透明,盒馬用需求預測演演算法減少生鮮損耗,甚至鄉村學校的AI助教能聽懂方言授課。

這種“問題驅動”的創新路徑,與矽谷的“技術驅動”形成微妙對比。

當OpenAI用 GPT寫詩作畫時,阿裡的工程師們在研究如何讓AI聽懂雲南茶農的方言口音。這種差異,或許解釋了為何馬雲強調“機器要做人類做不到的事”——不是替代人類的創造力,而是解決人類無暇顧及的瑣碎痛點。

02

一場關乎尊嚴的技術革命

“科技要給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帶來變革,讓每一個人有尊嚴。”馬雲這句話,戳中了AI時代最敏感的神經。

在演算法推薦主導的互聯網世界里,“尊嚴”正在成為稀缺品。

阿裡的解法頗具東方智慧。2024年,閑魚推出“AI鑒寶師”,用圖像識別幫使用者鑒定閑置物品價值,避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交易欺詐;誇克搜索的“防坑指南”功能,用自然語言處理拆解消費陷阱;甚至菜鳥驛站的送貨機器人,會主動避開人流。

這些細節,印證著馬雲所說的“善良的高科技時代”——技術進步的尺規不是效率至上,而是能否守護人性中最柔軟的部分。

03

AI時代的組織進化論

“未來三年,阿裡所有業務必須找到AI驅動的創新動能。”CEO吳泳銘在最新財報會上的表態,揭示了這場變革的深層邏輯。但馬雲給出的路徑更耐人尋味:“不是讓機器像人,而是讓機器理解人。”

這種“理解”,正在改寫組織形態。但挑戰同樣真實。2022年以來,阿裡雲經歷多次高管調整,內部對“AI Agent化”轉型方向存在分歧。就像當年從電商到支付的跨越,這次轉身需要更深刻的組織韌性。

61歲的馬雲近半年來正密集地在國內公開露面,走入螞蟻集團和阿裡巴巴園區,關注誇克、閑魚、盒馬、阿裡雲等業務的發展。這種回歸本質的思考,或許才是技術狂潮中最珍貴的定力。

總結

當科技開始呼吸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馬雲的“煙火宣言”或許正在開啟一個新時代。當谷歌用AI生成科幻短片,馬斯克忙著給機器人披上人形外衣,中國科技企業給出了另一種答案:最好的技術,是讓人忘記技術存在。

正如馬雲說的:““我們不是去追求讓機器像人,而是讓機器去理解人類,像人類一樣去思考,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

在這個演算法漸欲迷人眼的時代,或許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更智慧的機器,而是更溫暖的技術敘事。因為真正的星辰大海,不在伺服器集群的閃爍信號里,而在清晨包子鋪升騰的熱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