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年前的遊戲裡感受電競魅力
更新于:2025-04-14 05:34:19

《坦克動蕩》(TankTrouble)正迎來它第十年的官方年度賽事。

從畫風上看,誕生於2007年的《坦克動蕩》完全是那種“童年和朋友隨便玩玩”的4399遊戲,實際上它為國內玩家熟知,正是從其中文盜版登上了4399開始的。時隔這麼多年,我第一次嘗試遊戲的對戰模式,才意識到它到底有多難。

2016年,《坦克動蕩》推出了聯網版,官方網站開始組織年度錦標賽,擁有系統的賽制和賽程。遊戲的官方和第三方賽事斷斷續續,但大都非常成功。

本次四月錦標賽第一輪的進度已到53%

《坦克動蕩》的遊戲機制非常簡單,只需要移動和發射炮彈,並躲避對方的攻擊。遊戲最大的可玩性則是來自炮彈撞到牆壁會產生物理反彈。這種不同於《坦克大戰》的反彈設計,對玩家的反應和計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雪上加霜的是,負責移動的WSAD鍵必須契合坦克的朝向,不管坦克是沖北還是沖南,左右都是固定的。因此遊戲雖然是俯視角,但玩家卻必須想像自己時刻坐在坦克裡面。

這種乍一看似乎沒什麼的移動順滑度,一看就有,上手就沒

先不提真人對手,大部分玩家根本無法對抗遊戲中自帶的AI“萊卡”。這隻以世界上第一隻進入太空的雌性犬Laika命名的AI坦克,介面上表現為一隻黑色機械狗,能夠以驚人的精準微操躲彈,並在每次擊敗玩家後露出“奸笑”,很難不讓人紅溫。

雖然萊卡據說已經被多次削弱,但對於很多像我一樣,近身攻擊都能被自己的炮彈反彈打死的自殺型選手來說,它依然是無法戰勝的存在。

為了戰勝萊卡,部分進階玩家則會選擇先避開萊卡開雙人模式練習,保證流暢的移動,盡量減少牆壁對自己的坦克的影響。練上十多個小時你就會發現,與其說萊卡太強,不如說未經訓練導致的手眼不協調才是大規模慘敗的罪魁禍首。

熟悉移動之後,就可以根據老玩家的指點,循序漸進地熟悉每一種地圖掉落的附加工具,比如追蹤導彈、暴擊彈、防護盾……按部就班地進入《坦克動蕩》的練級進程。

老實的苦行僧型玩家會按部就班建立個人技術庫和條件反射系統,進行真正的“軍事化”自我訓練,直到形成一定肌肉反射,積累足夠的經驗,就會開始產生許多快樂的高光時刻。

而能打出人對萊卡60:0這種驚人成績的玩家,就是在社交媒體上擁有幾十萬播放量“高光時刻”的主角。對於這部分玩家的手腦配合狀況,我已經失去了想像力。部分高手為了提升遊戲性,甚至會在和萊卡的戰鬥中放水,哪怕激光彈道已經夠到對方,也會主動撤回幾次,“讓子彈多飛一會兒”。

《坦克動蕩》的玩家社群非常活跃。官網論壇里,充斥著大家的即時交流:約戰、升級(從“狗食”到“瘋狂科學家”共十二個等級)、與國外的玩家跨時差切磋、給彼此的坦克外觀打分並在無數種裝備搭配中迷失自我,以及對極其佛系的丹麥開發者Mads Purup進行催更。

“加入日程!”

當然,《坦克動蕩》畢竟是一款18年的老遊戲了。官方的運營人數實在太少,模組開發現狀很混亂,官方對獎勵系統和道具的平衡改動也給人亂糟糟的感覺,這已經造成一些玩家的不滿。去年的選手還在絕望地在論壇上呼籲官方兌現去年比賽的獎品,部分新手抱怨在社區會遇到歧視——高得分的玩家會更希望匹配到相等實力的對手,而不是“剛剛註冊沒兩天的小綠坦”。

但無論如何,這個小社區依然跌跌撞撞地成長著。

每當有玩家獲得稀有成就,在論壇裡淚流滿面地彙報,都會有各種裝扮的小坦克們在下面發出來自世界各地的祝福。

“拿下一萬殺了!”“恭喜!”

《坦克動蕩》即將推出一個新的3D模式,還有一些民間重製版正在醞釀。有人看到去年《植物大戰殭屍》融合版的火熱,也給《坦克動蕩》做了個融合版,最近還準備再次重制,據說新增要素極其豐富,幾乎將《坦克動蕩》變成科幻星際大戰。

很多已經工作的玩家會回憶自己以前與《坦克動蕩》的點點滴滴,不約而同地感慨“小時候的我好像厲害一點”。大家似乎都覺得,小時候的自己在微機課的最後幾分鐘,見縫插針地和同學隨手開上幾局,都比現在這個成年版本更容易在迷宮裡亂殺。

很多人哪怕被萊卡打得落花流水,也還是會像我一樣不斷打開遊戲,也許就是出於對“年幼卻帥氣的老子”和“永遠不缺席的朋友”的懷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