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30萬億元時代,銀行理財如何從規模擴張走向價值創造?眾業內大咖熱議科技賦能
更新于:2025-04-14 03:28:15

2024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呈現出規模持續擴容與結構深度調整並存的態勢。進入2025年,銀行理財市場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存續規模已突破30萬億元大關。在此背景下,各機構如何釐清自身發展的稟賦,形成比較優勢?如何構建多方協同的創新生態,實現價值共生?

4月11日,“第十三屆普益標準財富論壇”在成都舉行。這場由普益標準主辦、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提供學術支持的行業盛會,吸引了來自百家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機構的高級管理專家、業務骨幹及學術界嘉賓。出席者聚焦國家戰略佈局、產融協同創新、數位賦能發展、銀行理財業務轉型升級等熱點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數位化與AI(人工智慧)技術的浪潮,正推動著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行業邁向更為深刻的變革。”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所長、普益標準專業委員會主任翟立巨集在論壇上指出,資管新規實施后,銀行理財市場的“二次轉型”成效顯著,AI等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為資管行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躍遷提供了發展動力。

論壇活動現場 每經記者 張禕 攝

銀行理財應創造長期價值

資管新規實施后,銀行理財被正式納入大資管體系,如何精準定位、加快成長、參與競爭,成為近年來業內關注的話題。

在興銀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嵩看來,理財行業經歷了從“快速發展”向“規範發展”的1.0階段,以及進入真凈值化時代的2.0階段。如今來到3.0階段,需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應對,從資產構建轉向大類資產配置,推動構建多元化、差異化、可持續的理財業務模式,著力破解行業“被定義”的局面,打造價值型銀行理財,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

信銀理財總裁董文贌也在演講中認為,基於客戶偏好、投研能力及牌照優勢,銀行理財將成為“固收產品的重要供給者”和“含權產品的重要供給者”,在主打低波穩健產品、鞏固壯大第一增長曲線的同時,積極佈局“固收+”混合類等含權產品,加速培育第二增長曲線。

近期大類資產配置的機遇有哪些?風險點又在哪裡?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教授、普益標準首席經濟學家王鵬在此次論壇上對大類資產進行了展望。他表示,從歷史經驗來看,黃金、國債、部分房地產、必需消費品股票、部分大宗商品以及現金等資產在類似時期表現相對較好。

養老理財空間廣闊

今年3月23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印發《銀行業保險業養老金融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其中提出,進一步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並支援建立投資者養老理財帳戶。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12月,理財行業平臺共支援6家理財公司發行30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累計銷售金額超過90億元。今年3月,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又擴容至33個,投資者累計購買金額接近130億元,展現出快速發展的跡象。

“養老理財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有力支援第三支柱建設。”在中銀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黃黨貴看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理財公司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理財公司承襲銀行體系較為穩健審慎的風險控制能力,天然適合養老產品設計和資金管理。在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經濟轉型的背景下,理財公司應進一步發揮客戶和產品優勢,有力支援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

貝萊德建信理財總經理張鵬軍也在演講中指出,我國養老體系中的第三支柱剛剛起步,目前面臨開戶多、入金少、投資不足的現狀。抽樣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養老金賬戶資金投向了儲蓄和保險,而在理財和基金方面的配置比例較低,如何在產品設計上滿足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會後,張鵬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採訪時進一步透露,貝萊德建信理財將引入海外經驗,從基礎調研、產品研發、客戶溝通三個方面,進一步在養老金融領域發力。

據介紹,貝萊德建信理財將通過調研,深入瞭解目前養老金融領域存在的問題,為行業積累一些相關數據和基本研究資料,也為後續的方案設計提供支援。同時,公司已進行了產品線的拓展,並將持續進行研發,以精準切合不同客戶群體的養老金融需求。

張鵬軍表示,有了對客戶的深入瞭解和好的產品之後,關鍵在於如何將兩者連接起來。公司計劃進一步加強與客戶的交流,讓客戶更主動地認識到養老投資的必要性,在這一過程中,將重點聚焦數據、科技以及生態建設。“我們的目標是打通整個生態,為客戶提供適配的養老解決方案,推動養老金融從‘國家責任’走向‘全民共建’。”張鵬軍說。

AI重塑資管發展邏輯

隨著金融科技飛速發展,銀行理財行業也在相繼探索如何藉助AI技術實現高質量發展。

“利用人工智慧數據分析和數字化技術,重塑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領域的內在發展邏輯,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話題。”翟立巨集在論壇上指出,“固收+”產品的設計愈發精細化,借助AI演算法對固收與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進行動態調整,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能更好地匹配投資者多元化的風險偏好。

“數字化轉型成為資管行業保持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浦銀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何衛海介紹,數位化建設是浦銀理財的重要戰略方向,公司從智慧投研、智慧風控、智慧運營、智慧組合投資、員工數位助理體系等五個方面推進,構建千人千面的“智浦魔方”,增強“全業務、全線上、全流程、全穿透”的數智化業務能力。

據瞭解,針對當前理財代銷業務中普遍存在的主觀性偏強、科學性不足等障礙和痛點,普益標準也推出了“普E智選”平臺,以期為理財機構提供全維度的產品評價與歸因分析,幫助理財機構實現科學決策和精準管理。

在圓桌論壇環節,圍繞“AI時代下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新生態”這一話題,建信理財副總裁張潔介紹,建行集團高度重視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已形成“母行技術賦能+子公司場景落地”協同模式。子公司藉助母行技術賦能,探索佈局智能銷售、投研、風控及智慧辦公四大領域。

招銀理財首席資訊官苟巨集指出,這一輪AI發展對資管行業的影響是確定性的,招銀理財從2023年開始以智能機器人為抓手推進AI技術的落地應用。從長遠來看,資管機構將會分化為智慧型手機資管機構和傳統的資管機構,兩者的競爭力將有顯著差別。

光大理財副總經理李永鋒介紹,光大理財已經完成了多套大模型基於GPU(圖形處理器)的當地語系化部署。他指出,AI技術的出現有助於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不過,選擇合適的技術路徑是AI應用中的一個重大挑戰,需要區分“鸚鵡學舌”式的模仿和“烏鴉智慧”式的深度推理。

中國外貿信託副總經理王大為認為,AI技術有助於信託行業在新的監管框架下探索如何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同時他也強調,金融機構擁有大量客戶的交易數據,在利用技術的同時,要確保合規性和數據安全,避免技術濫用帶來的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