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全球獨角獸企業大會”上,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現場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採訪。他指出,人工智慧時代進一步發展,將不分白領藍領,可能也將不分職校畢業生和大學畢業生了。藍領、白領將打通,都是混合型勞動者,而且需要終身學習。
李稻葵在中關村論壇年會上發表演講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攝
NBD:我們知道你近期的一項研究是,將教育投資類比於巨集觀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分析其帶來的長期經濟增長的巨集觀教育回報率問題,提出推動基礎教育普及比高等教育發展有更為顯著的巨集觀經濟增長效應。基於這項研究,請問你對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有哪些評論和建議?
李稻葵:我所說的基礎教育包括高中。現在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說還是存在一些短板。
在珠三角、長三角等一些經濟發達地區,較為普遍的呼聲,就是增加普通高中的入學比例和入學量。而且,經濟越發達地區,對此呼聲越強烈。
為什麼不能增加一點呢?當然,這個問題的背後是,中國的本科和大專毛入學率已達60%,一旦增加高中入學率,則意味著大學毛入學率將進一步提高。
人工智慧時代,進一步發展,以後就不分白領藍領,可能也將不分職校畢業生和大學畢業生了。大學畢業生,將來也要學會操作各類智能設備,而不是做文案工作就可以。文案工作,很多都將交給人工智慧完成。
反過來看,純粹的所謂藍領工人,以後也難以適應。若不懂如何與人工智慧互動,不能較好地甄別人工智慧軟體出現的一些荒謬資訊,勞動技能如何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需求?
因此,我堅持的一點是,以後藍領、白領將打通,都是混合型勞動者,而且需要終身學習。在這個大背景下,基礎教育尤為重要。若基礎教育奠基不好,特別是基礎的通識性知識、基本規律等掌握不到位,只懂一些單項技能,他很難在人工智慧時代有好的職業發展前景。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基礎教育不要教太多具體的技能,而要寬口徑、廣基礎。人工智慧時代,我認為好的教育,回報率不是低了而是更高。因為能夠用好人工智慧的知識和技能將顯得更為重要。
再進一步拓展來看,我認為人工智慧至少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純認知型技術突破。目前階段的人工智慧即如此,可謂“全癱”的一種存在,可類比為霍金的狀態。霍金身體基本不能動,但他可以思考。
接下來第二階段,是行動加認知,即硬體、軟體組合的人形機器人,有行動能力,也有認知能力。
第一階段相對容易,演算法、算力、數據三項結合,認知創新便可超過人。但要把認知與行動很好結合,就難了。我所說的第二階段硬體軟體結合,是指人形機器人要有表情,有溫度。
我們的面部表情由上百塊肌肉控制,涉及複雜的神經調控。要讓機器人具有人的豐富表情,短期看不到這個希望。我們人自己都還沒搞清楚表情具體如何控制,比如美容事故導致人臉變殭,都難以很好恢復。
還有,要讓機器人能擁有人一樣的皮膚。比如機器人和人握手,要能敏銳感知柔韌度、溫濕度等物理特徵,感受個性和心理變化等,這也很難。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