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丁夢莎)近日,電影《獨一無二》定檔五一檔,張婧儀將在片中飾演聽障家庭中唯一的聽人女兒,這一角色設定引發關注。最近,張藝興、易烊千璽、黃明昊等越來越多自帶流量的演員開始扎堆飾演特殊群體,流量演員出演苦難題材是否已成為現實題材的創作密碼?對電影票房又有何影響?
近年來,現實題材電影在國內市場逐漸升溫,尤其是聚焦社會邊緣群體、弱勢群體的作品,如《我不是葯神》《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紅花》等,不僅口碑不俗,票房表現也相當亮眼。而流量演員的加入,更讓這類電影的關注度成倍增長。
2019年,易烊千璽在《少年的你》中飾演“小混混”小北,影片最終斬獲15.58億票房,並讓他獲得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獎;2020年,他在《送你一朵小紅花》中飾演癌症患者韋一航,票房突破14億。張藝興在《孤注一擲》中飾演被詐騙集團控制的程式師,影片成為2023年暑期檔黑馬,票房超38億;2025清明檔,張藝興出演的電影《不說話的愛》聚焦聽障群體,目前票房已破億。
這些似乎證明,流量演員出演苦難題材既能提升電影的話題度,又能藉助演員的粉絲基礎拉動票房。那麼,這種模式是否可持續?觀眾是否會審美疲勞?
流量演員轉型實力派,通常需要突破偶像包袱,而飾演特殊群體角色往往被視為“演技試金石”。這類角色通常需要演員投入更多情感,甚至進行長時間的生活體驗,比如張婧儀在《獨一無二》中為了演好聽人女兒的角色,就專門去學習了手語。
然而,並非所有流量演員都能駕馭好這類角色。部分觀眾質疑,一些演員的表演仍停留在“打破”的模仿,未能真正深入角色內心,而過度依賴苦情戲碼,也可能讓電影陷入“賣慘”爭議。
有網友表示,“特殊群體題材本身具有社會意義,但如果只是為了拿獎或博同情而拍攝,反而會削弱影片的真實性,容易變成‘苦難cosplay’。”
從市場角度看,“流量演員+苦難題材”確實具備較強的商業潛力。一方面,粉絲經濟能保證基礎票房,另一方面,現實題材容易引發社會共鳴,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例如,《孤注一擲》借助反詐騙的社會熱點,加上張藝興的號召力,成為現象級電影;朱一龍主演的《人生大事》用溫暖視角看待殯葬行業,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
五一檔的《獨一無二》將是一次新的檢驗,張婧儀能否突破流量標籤,電影能否在煽情與真實之間找到平衡,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