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陳阿姨在廚房裡顯得心神不寧。當她再次向湯中撒鹽時,她的兒子忍不住開口詢問:
“媽,你最近是不是有什麼心事?看你做飯都心不在焉的。”
“唉,我打算去做個全面體檢。”
“體檢?你哪裡不舒服嗎?”
在兒子的追問下,陳阿姨才慢慢道出了原因。
她最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稱長期攝入味精可能導致癌症,因此她驚慌失措地把家中剩餘的味精全都扔掉了。但她隨後開始擔憂,畢竟家裡已經使用味精多年,是否也存在患癌的風險呢?
這種恐懼促使她為全家預約了體檢篩查。
關於“味精致癌”的說法最早起源於1970年,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認為攝入味精對健康不利。近年來,有關味精致癌的資訊在網路上廣泛傳播,但這種說法是否站得住腳?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可能患上癌症,因為我們的身體內含有原癌基因。我們的細胞不斷地分裂和死亡,DNA也在不斷複製。然而,即使是最精確的儀器也會因內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出現錯誤,比如基因突變,導致正常細胞變異,呈現出癌細胞的特徵。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必過度擔心,因為只要免疫功能正常,癌細胞就無法得逞。免疫系統一直在積極地識別和清除異常癌細胞,只有當這些少量的癌細胞巧妙地避開了“偵查”,沒有被免疫系統及時清除,它們才會不斷繁殖並最終形成癌症。
根據2022年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數據,新發癌症病例數達到了482.47萬例,大約每10萬人中就有341.75人發病。飲食和營養問題被認為是全球癌症負擔的主要誘因之一,佔比達到20%-25%。這表明“癌從口入”的觀點並非沒有根據。
最近,人們越來越關注“調味品致癌風險”,許多人在烹飪時開始猶豫。常見的調味品如味精、蠔油和醬油是否對人體有害?以後還能繼續食用嗎?
網上關於“味精致癌”的傳言是因為味精在加熱過程中會產生焦谷氨酸鈉,大量攝入確實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但是,通過正常烹飪添加的味精產生的焦谷氨酸鈉量非常微小,且焦谷氨酸鈉對人體的毒性極低,也不會致癌。
說到這,不得不提之前網上關於蠔油致癌的說法,實際上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蠔油中含有一定量的谷氨酸鈉,加熱至120℃以上會生成焦谷氨酸鈉,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會致癌。
事實上,蠔油真正的致癌風險在於不合理儲存導致的腐敗和黴變,這可能產生黃麴黴毒素等有害物質,從而增加致癌風險。
至於醬油致癌的說法,是因為有人在醬油加工過程中使用的焦糖色素可能會產生4-甲基咪唑,這是一種2B類致癌物質。然而,“焦糖色素”是允許的食品添加劑,並且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對其使用量有所限制,通常不得超過200mg/kg。
除了味精、醬油和蠔油外,還有兩種調味品被科學證實具有較高的健康風險,並且日常消費量非常大。
1、鹽:高鹽飲食與高血壓、胃病等健康問題有關,嚴重時還可能導致胃癌。特別是對於有基礎疾病的人來說,控制鹽分攝入量至關重要。
2、糖:高糖飲食是導致高血糖的主要因素之一。除了影響消化系統外,還可能導致嘔吐、骨質疏鬆等問題。
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的癌症並不罕見,許多惡性腫瘤都與飲食有關,尤其是以下幾種。
腸癌:
過多攝入油炸食品、加工肉類以及葷素搭配不當、缺乏運動都可能影響腸胃健康。此外,過多攝入脂肪類食物還會影響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不斷刺激腸道黏膜,久而久之可能導致腸病變甚至腸癌風險。建議適當增加粗糧和蔬果的攝入,減少加工紅肉的攝入。
肝癌:
肝癌的最常見誘因是黃麴黴毒素,這種物質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並不少見。它們最喜歡常溫、潮濕的環境,比如發黴的廚具、過期或變質的食品、發苦的堅果、變質的飯菜等。
胃癌:
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的癌症中,胃癌可能是最經典的例子。廣受歡迎的燒烤、油炸類食品是胃癌發生的重大隱患,因為這些食物在高溫炙烤下容易產生致癌物,如3-4苯並芘和環芳烴類物質。此外,高鹽飲食也是誘發胃癌的重要因素。
食管癌:
由於中國人喜歡熱食,如火鍋、熱水等燙口的飲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但長期吃過熱的食物會使食管粘膜頻繁受到刺激,導致損傷累積,長期下來容易誘發癌症。
因此,預防癌症的關鍵在於調整飲食習慣。這種慢性致癌風險常常被忽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務必注意飲食健康的攝入。同時,減少抽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這些都與腫瘤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
參考資料: [1]《為什麼說“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在什麼條件下,它會“發作”》。江蘇健康廣播。 2024-04-23。 [2]《這5種癌症,可能都是你一口口吃出來的!》。科普中國。 2022- 04-16。 [3]《七大癌症都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可惜知道的人太少!》。健康時報。 2021- 05-14。
注:本文所涉及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