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十年了,“世界那麼大”該如何“去看看”
更新于:2025-04-13 18:33:02

十年前向外“看世界”,我們看到的是嚮往自由;十年後向內“看世界”,可以看見更寬廣更多彩的精神世界

2015年4月13日,當河南省實驗中學女教師顧少強寫出“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時,她或許未曾預料,其辭職“看世界”會成為社會議題,甚至在10年後的今天仍有迴響。

彼時,這被共鳴為“說走就走”的標誌性事件,辭職信被譽為“最具情懷”,她也被視為一個追求自由的符號性人物。此時,她又回到鄭州,再度引發人們對工作與自由的探討。那麼十年後的今天,“世界那麼大”,我們又該如何去看看”

圖據新京報

不妨先看一組數據。據“前程無憂”調研報告,最近十年的員工整體離職率數據顯示:2015年為17.7%,2016年為20.1%,2017年為21.6%,2018年為20.9%,2019年為18.9%,2020年為14.8%,2021年為18.8%,2022年為17.9%,2023年為16.6%,2024年為15.3%。

整體來看,職場人的十年離職率呈下降趨勢,而2015年和2020年是離職數據波動的兩個特殊節點,這折射了怎樣的社會心態變化?

客觀而言,相較於2014年的14.7%,2015年離職率數據增加3個百分點,離職主因首位由“薪酬福利缺乏競爭力”變成“對目前工作內容感到不滿”。顧少強的辭職宣言“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被報告引用於此,側面映射出職場人“說走就走”辭職觀念的改變。

何為對目前工作內容感到不滿?可以說是一種職業倦怠。不滿工作內容枯燥,不想重複單一工種,哪怕“鐵飯碗”也敢打破,哪怕辭職待業也要追求自由。這可能是2015年起離職率連續數年攀升的內因。事實上,事後解釋為何裸辭,顧少強也承認,不想到退休還在重複教師這個別人眼中的“安穩工作”。

或許,在更多人看來,人生抉擇往往由不得自己,會在趨利避害後向現實妥協。因而,辭職看世界的“逆行”,為追求自由辭職做本真自我的勇氣,是珍貴的。

當然,除了個體追求這一內因,還有社會現狀這一外因。2020年前,敢於辭職“說走就走”背後,是更多的發展機會,這給了人們更大選擇的可能和底氣。

而2020年離職率降為14.8%,無疑受疫情及行業收縮影響。求穩,是較為普遍的社會心態。

求穩的背面是競爭。內卷一詞就在這期間興起,隨後躺平一詞也出現,兩種看似相反的工作狀態,指向無處不競爭的職場。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出現了“精神離職”群體,即人在崗位心在遠方。

但更多人在蟄伏,以向內蓄勢實現向外突破。尤其這幾年,隨著經濟步入復甦,新興行業興起,一些人實現了“興趣變現”,借愛好完成“人生逆襲”,這正改變新一代職場人的社會觀念。

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王偉多,因熱愛滑雪開啟雪道規劃師這一新賽道,是以愛好為新職業。曾經的“網癮少年”盧俊威和謝輝鉉,在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中聯手奪得工業4.0專案金牌,是用興趣改寫人生劇本……種種事例表明,對於好工作與成功,人們的評價體系正變得更多元,這是一種社會進步,也為我們提供更多選擇的可能。也因此,面對“那麼大的世界”,人們並不一定需要離職,也可以讓工作與看世界互為因果,讓追求自由與獲得成功融為一體。

從心理學視角看,他們均可視為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里“自我實現需要”的實踐。他們敢於探尋未知,去做本真自我,活出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一致的自己,也是走向心理成熟的標誌。

即便是回到鄭州發展的顧少強,也不必簡單視作回到原點,甚至認為是敗給現實的苟且。她為陪伴母親和照顧女兒,重新選擇回鄭州做一名心理諮詢師,樂於承擔作為女兒和母親的責任,也是其個人的成熟和進步。看過了風景,經歷了風雨,如今由外轉內“看世界”,其實是內心世界更豐富、精神世界更充盈的體現。

因而,面對“世界那麼大”該如何去看看”的問題,可以換個視角,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言,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塑造了我們的命運軌跡。十年前向外“看世界”,我們看到的是嚮往自由;十年後向內“看世界”,可以看見更寬廣更多彩的精神世界。

紅星新聞評論員 彭志強

編輯 文陽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