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牛,都比在濟州島做女人強。”
談近期的影視作品,不能不提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這部作品在豆瓣上的評分,從9.2分一路漲至9.6分,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也賺足了淚水。
作品以濟州島三代女性為背景,劇中,外婆光禮、母親吳愛純和女兒金明的成長軌跡,體現了一個家庭在經濟、教育和價值觀上的代際傳承與突破。
這也讓不少觀眾去思考自己與家族史的聯繫:
我從父輩、祖輩,以及歷代那裡,承繼了一些什麼?
我又該如何從這種“命定”裡,尋求“破壁”?
隨著年歲漸長,一個人會逐漸意識到,家族的歷史對自己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們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跨越數代情感系統的組成部分。
行為模式、信念和應對機制往往在這個情感系統中代代相傳,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以及與他人的關係。
意識到這些代際模式會賦予我們以力量:
它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應對方式,並指引我們找到改變的方向。
然而,事情並不簡單:打破這些模式不僅意味著要面對個人的過往經歷,還可能讓人感到自己正在背離整個家族的歷史。
當我們以一種焦慮或完美主義的方式試圖打破這些模式時,這個過程可能會適得其反,帶來可能只是情緒上的緊張,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為此,一杯咖啡編輯部將和大家分享關於代際傳遞模式的有關心理理念,並為大家解析如何正確打破這種“命運”輪迴。
這種代際模式或許曾在動蕩時期説明家族維持表面的和平,但在當下,它可能逐漸演變為一種阻礙——家庭成員在表達情緒或處理衝突時,往往陷入無力感,甚至逐漸失去有效溝通的能力。
當來訪者開始梳理家庭系統,深入審視其中的關係動力、壓力反應和情緒三角時,他們常常會在某個瞬間突然頓悟:
那些困擾自己的情緒困境,並非源於自身的缺陷,而是深植於家族代際模式的隱形影響。
這一認知極具力量,但同時也帶來了想要“修復”一切的巨大壓力。
那種渴望打破家庭模式循環的渴望,往往顯得急切、令人不堪重負,甚至讓人陷入無助。
有人會這樣想:
“如果我終止這個模式,所有的事都會改變。我將會治癒這個家庭系統。”
這種想法並不罕見。
但是,期待一夜之間重寫幾代人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顯然是不現實的,尤其是當壓力開始出現的時候。
處於壓力之下,我們的神經系統通常會默認開啟熟悉的模式,即使我們曾努力做出改變。
想要打破這種代際迴圈的想法,可能會令人陶醉其中,但也充滿了壓力。
嘗試改變長期存在的家庭互動模式時,人們往往會感到進程緩慢,這種挫敗感容易引發自責。
陷入舊模式可能引發羞愧感,讓人覺得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然而,這種自我施壓往往適得其反,反而加劇了他們原本想要擺脫的焦慮和愧疚感。
一旦焦慮主導了改變的過程,擺脫舊模式的努力可能變得殭化,甚至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
例如,我曾接待過一位來訪者,她決心改變家庭中迴避負面情緒的傾向。
於是,她積极參加心理諮詢,閱讀了大量自助類書籍,並努力在每一次對話中追求“完美”。
然而,當對話變得棘手時,她發現自己陷入了“矯枉過正”的困境——總是在自己或家人尚未準備好時,強行開啟與情感有關的討論。
這種急於求成的方式,不僅讓整個過程充滿沉重的壓力感,還讓她感到與家人的關係比之前更加疏遠。
打破代際模式,需要時間,更需要寬厚平和的心態和耐心。
這裡有一些策略能夠讓你帶著同情心和靈活性,不斷接近這個目標:
1、從自我同情開始
理解你正面臨的挑戰。
這些模式不是憑空出現,它們是在前幾代人中發展出來的生存策略。
所以,你要對抗的不只是個人的習慣,還有長期形成、根深蒂固的家庭互動模式。
要認可自己能邁出這一步的勇氣,並為自己的行動點讚。
2、設定符合實際的期待
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舊的模式時常會再次浮出表面,尤其是在壓力較大的時候。
不要將其視為失敗,而應看成是一個加深自我理解的機會。
錯誤在所難免,但它們同樣具有價值。它們能讓你學習諒解,也能讓家裡其他人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
3、保持幽默感
幽默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能提醒我們,生活和家庭互動模式並不需要達到完美才算是改善。
我有一位來訪者,他希望通過幽默的方式打破家庭中長期存在的評判氛圍。於是,在與兄弟姐妹的互動中,他嘗試以調侃的方式調侃彼此愛挑剔的特質,這種輕鬆的表達讓他找到了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
笑聲成為了連接與修復的橋樑,不僅緩解了原本緊張的氛圍,也讓改變的過程變得不再那麼艱難。
4、專注於過程而非結果
不要總是盯著構建完美的家庭互動模式,而應關注轉變的增量。
例如,如果你的家庭總是迴避情感,那麼,在一次對話中僅僅只是增加對感受的覺察,就是一次勝利。
要相信,每一次小的改變會隨著時間推移產生連鎖反應。
5、靈活設定邊界
雖然設定新的邊界或嘗試新的連接方式是有價值的,但也要看到,其他家裡成員可能沒有準備好要立刻改變。
這並不意味著你的努力失敗了。
畢竟每個人改變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6、平和地進行反思
當舊有的模式出現時,請花些時間回顧事情的經過。
“壓力是如何引發這種模式的?
我可以從這次的經歷中學到什麼?”
重點在於反思,而不是自我批評,這是成長的方式。比如:
我有一位來訪者,決心改變她將脆弱視為弱點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她渴望能夠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在壓力面前,卻總是情不自禁地封閉自己。
為了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她決定從一些小事入手,比如與一位親密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煩惱,嘗試袒露自己的脆弱。這種方式不僅讓她感受到支援,也讓她逐漸意識到,展現真實的情感並不會讓自己顯得軟弱。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積累起信心,開始嘗試與家人分享內心的感受。儘管這一過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但她的努力讓她與家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真實和親密。
然而,有一天,當她的情緒波動較大時,她發現自己又回到了舊有的行為模式。
這一次,她並沒有因此責怪自己,而是將這視為一個機會——一個去探索是什麼觸發了她的反應,並給予自己更多寬容的機會。她意識到,改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需要耐心和自我接納的旅程。
這些看似失敗的經歷反而成為她的學習機會,她這種接納不完美的態度也讓家人明白,共同成長並不意味著事事都要做到完美。
打破代際模式的意義不在於追求完美,而在於讓你成為最真實的自己。每一次經歷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而你的靈活性、自我寬容以及對人性的接納,將成為他人眼中最有力的榜樣。
這個過程可能充滿挑戰,難免會遇到艱難的時刻。但請記住,你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意義非凡。
治癒從來不只是修復家庭的裂縫,它更是對自身復原力的深度挖掘。
記住,改變的發生不在一朝一夕。
它始於內心的希望、處事的耐心和你願意溫和且緩慢地改變那些不再適用於你的模式的決心。
作者 |伊琳·S·科恩(Ilene S.Cohen)博士,是一名心理治療師兼博主,在巴里大學諮詢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