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劉宗智 大眾新聞 張梁 張文婷
曾幾何時,黃河故道的風掠過魯北平原,在德州西部的運河古渡掀起層層泥浪。這片被“母親河”反覆浸潤的土地,埋藏著制陶人世代守護的黑色密碼——"紅膠泥"。這種深藏於地下三米的特殊陶土,源自於黃河改道時與運河水系碰撞出的地質奇跡,如今又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幻化出“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德州三寶之一——黑陶。
關乎美學創造
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館一處角落裡,黑陶雕刻大師毛軍正神情專注地在一件黑陶筆筒上篆刻《沁園春·雪》的詩文。他用一隻手輕輕握住筆筒上下兩端,另一隻手則將刻刀捏於拇指與食指間。刻刀所及之處,筆鋒飄逸靈動。
四十年前,學機械出身的毛軍偶然間對黑陶展品“一見鍾情”,由此踏上了學藝之路。“我從小就對書法、美術很感興趣,黑陶雕刻同樣關乎美學創造。完成一件作品後,把它放在展臺上細細端詳,仿佛無形中產生了一種交流和溝通。”
毛軍所獨創的硬刻技法,是德州黑陶的一大藝術特色。工作臺上的各式刻刀,便是他的“十八般兵器”。圓刀用於刻畫線條,以刀代筆,畫面如行雲流水;棱刀用於篆刻文字,微雕時每個字僅有0.3毫米,達到了盲刻的境界。
鎮館之寶《蛋殼黑陶高柄杯》上的刻字就出自於毛軍之手。蛋殼黑陶杯高約40釐米,中間預留刻字的部分厚約0.2毫米,而一般雞蛋殼的厚度則在0.3毫米以上。這就要求在刻的時候,非常小心。毛軍說:“如果手勁兒過大,容易刻著刻著就把它啪一下捏碎了。”
再比如《五虎上將》捲筒,作品取材於《三國演義》中劉備麾下的五員猛將,運用白描手法刻畫細節,獲得首屆中國黑陶藝術創新設計大賽“工藝創新獎”金獎,此外還有《孔子七十二賢人像》《水滸一百零八將人物譜》《金陵十二钗》等。“平時創作一件作品可能只需要兩三個月,但素材的收集和積累可能已經在醞釀很多年了,構圖和造型都需要不斷修改、調整、打磨。在源於生活的基礎上,還要做到高於生活。”毛軍說。
傳承精神內核
在毛軍看來,從遠古而來的黑陶,寄託著先人的情感與精神,而德州黑陶也是用最具本真的塑造言語和雕刻技法去表達靈魂、傳遞美感。“在這點上,德州黑陶依然傳承著上古黑陶的精神文化內核。”
黑陶是中國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代表之作,是中國古代製陶技藝進入鼎峰的重要標誌,被史學家譽為“原始文化的瑰寶”“中華遠古文明的曙光”。千年歲月流轉中,黑陶技藝曾一度失傳。
上世紀70年代,德州率先讓失傳數千年的黑陶技藝再次“復活”,並與現代技藝結合,使其成為展示中華經典文化的藝術珍品。德州黑陶的藝術價值源於其獨特的工藝特點。輪製成型,使產品造型粗礦朴拙;無釉壓光,使表面雖有光澤卻不浮豔。黑色陶體在不同光線角度下呈紫靛銀等不同光澤,晶瑩幻變,富有金屬感,“叩之如馨,望之似金”。2014年12月3日,陶器燒制技藝(德州黑陶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再度煥發光采
曾經,採泥人遵循著"春取陽坡,秋采陰窪"的古訓,在特定節氣採集陶泥。而今,這抔跨越時空而來的泥土,承載著《天工開物》"水火既濟而土合"的智慧,凝結著"黃河百轉終入海,故道紅泥自生輝"的天地玄機,在每一次鍛造中煥發出新的光采,不斷續寫傳承密碼。
與古代傳統的軟刻黑陶相比,現代黑陶則採用創新硬刻技法。在高溫燒紙成型的黑陶表面,用刻刀以線、面、點、印文等進行雕刻,融入書法、繪畫等文化,使黑陶藝術承載力更加豐富。
毛軍認為,弘揚民族文化、藝術,離不開創新,“我們在黑陶製作中,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技藝,甚至是其他藝術門類的一些特點、創作技法,這樣可以提高它的藝術價值,實現真正的傳承發展,汲古而不溺古。”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