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識——漢中盆地
更新于:2025-04-13 14:00:17

漢中盆地面積並不大,基本上只有關中盆地的1/8,南陽盆地的1/7。地理結構也比較簡單,北部是秦嶺,南部是大巴山,漢水自西向東貫穿整個盆地。地理結構簡單並不代表它的防禦能力就弱,大家仔細看這種南北雙重山脈的嵌套結構,其實可以為漢中盆地形成三層防禦圈,外層為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無人區,中層為800-1200米的關隘控制帶,內層則為海拔500米以下的農耕腹地。

有人會說農耕腹地怎麼能算作防禦圈呢?上期視頻我們就講過,防禦除了要構築工事,還要吃飯。漢中盆地內漢水及其大小支流縱橫交織,氣候溫潤,土地又肥沃,有利於農業墾殖的河川平原與丘陵平壩又比較多,而且這一帶還有鐵礦和銅礦可以開採冶鍊,所以漢中的自身造血功能還是很強的。當年諸葛亮選擇漢中作為北伐基地,也正是基於其“田疇闢,倉廩實”的農業和工業潛力。

大家想一想,蜀國以區區益州之域對抗雄踞中原的曹魏,漢中作為對抗的前線,如果沒有很強的防禦能力,那成都平原都不知道被踏平多少次了!因為曹魏要想入蜀就必須要翻越秦嶺和大巴山這兩座山脈,行軍沿途需要經過深峽窮谷,還要翻越座座高阪,甚至還要鑿山架木,修建棧道。這樣一來防守的一方既可以燒絕棧道阻擋敵寇,又可以憑藉山險設置要塞,還可以利用峽谷以小股游軍抄掠對方的輜重糧草,達到以寡制眾的效果,大家看看秦巴山區分佈的這些古代關隘就一目了然了。

而且漢中盆地內部除了前面說到的可以自身造血,同樣也可以利用地形構築工事,諸葛亮當年就將漢中盆地的地理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他在秦嶺南坡選擇定軍山、天蕩山、漢山構建三角防禦體系。並且在陽平關附近開挖十二條引水渠,形成面積達20平方公里的水障區,目的就是利用漢水河道製造人工沼澤,徹底抵消曹魏騎兵的優勢。還在盆地內設置了赤崖、黃金、興勢三大倉儲中心,這些倉儲中心基本上都位於河道邊上,目的就是通過漢水及其支流實現90%的糧草及戰備物資水運。赤崖倉主要支援西部祁山道方向的北伐以及曹魏從西部的突襲,黃金倉則防備東部漢江下游的魏軍,興勢倉扼守北部秦嶺諸道入口,三大倉儲中心戰時可以聯動,這種佈局方式能夠使蜀軍在一個月內向前線輸送十萬石糧草,支撐持續作戰能力。

蜀漢為何如此重視漢中的防禦,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兩點,一個就是其地理位置重要,第二個就是可穿行進入漢中盆地的孔道很多。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把地圖視野放大,放大後你會發現漢中的北部是“王氣之地”的關中平原,東部是“天然旋轉門”之稱的南陽盆地,南部是“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西部看好像沒有什麼獨特的地理單元,但其實沿著長江水系西進就可以去往隴右,從隴右北上就可以到達涼州。隴右和涼州的重要性我們以前講過,隴右是華夏文明的西部根基,是秦文化的孕育地,涼州是中華文明融合的最佳點位,對不對?我們前面講的都是地理屬性,如果從地緣格局上來看,漢中其實恰好處於四大政治板塊的力學平衡點,也就是西北的關隴軍事集團、西南的巴蜀經濟區、中南的荊楚文化圈,以及中原的核心統治區。這種位置優勢使漢中成為了地緣力量傳導的關鍵節點,所以當關中政權強盛時,漢中是控制巴蜀的跳板;當中原王朝羸弱時,它又會成為割據勢力的天然屏障,甚至成為入主關中的跳板。

大家仔細想一想漢中在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關鍵時期,基本上就是戰國後期、楚漢爭霸,以及三國鼎立時期。漢中要在這些政治板塊間發揮作用,是離不開前面講到的第二個原因的,就是可以連通這些政治板塊的通道究竟有多少?我們經常講古時候有水的地方就有道,大家看看秦巴山區如蛛網一樣的水系網路,通過這些水系網路連通關中、漢中、巴蜀、隴右和荊襄的通道,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古道。像從西週一直延續到清中期的褒斜道,從東漢一直延續到明初的儻駱道,從秦一直延續到唐後期的子午道,這些通道到達漢中以後再連通金牛道、米倉道或者荔枝道,最終分別進入成都平原和嘉陵江以東的巴地,北部的這三條古蜀道中,褒斜道是使用時間最長、通行條件最優的主幹道。

當然,北部其實還有一條線路,就是這條陳倉道,但是陳倉道迂回太遠,不如褒斜道近,而且其主線也不經過漢中,這條道雖然有缺點,但是它的優勢也很明顯,不僅道路平坦,而且還有嘉陵江的水運之便,所以古人用的也是比較多的,漢代四川的物資北運關隴,除了主要走上面說到的褒斜道以外,也可以走嘉陵江漕運至略陽,然後再走陳倉道進入關中。同時也可以在略陽北部接上西漢水,西漢水就是古時候的漢水,又稱“沔水”,漢代《水經注》記載"沔水通舫,載重千斛",證明早在秦漢時期從嘉陵江北上的水運線路是可以一直走到這條西漢水的,這條道其實就是連通祁山、天水,去往隴右地區的祁山道。所以回過頭來你也就能夠知道諸葛亮為什麼要在陽平關附近開挖十二條引水渠,構建水障區防線了,因為既然可以北上,那曹魏就可以順著西漢水、嘉陵江南下。可能說到這裡有朋友就有疑惑了,曹魏軍隊既然可以直接南下,為什麼非要去佔領漢中呢?這個問題和我們上期講的襄陽很相似,曹魏無論是想走祁山道、還是陳倉道后接嘉陵江入蜀,都會受到漢中盆地內蜀軍的嚴重威脅,換句話說就是蜀軍可以先放魏軍南下,然後切斷魏軍的補給供應,結局大家應該就都知道了。

當然,除了南北向與西向的線路外,漢中完全可以沿漢水東進,去往荊襄、宛城方向。這條線路我就不多說了,重點強調一下沿漢水東進到安康市以後,其實還有一條陸路通向上庸(今竹山縣),然後經過房縣南下去往秭歸,或者是東出襄陽。

梳理了這麼多條線路,大家回過頭來看看這些穿行於秦巴山區的古道,很明顯漢中盆地承擔了串聯這些線路的節點,這也是宋朝名臣張浚評價漢中“前控六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的主要原因。所以古代軍事集團如果拿下了漢中,其實是既獲得了一座封閉的軍事堡壘,又擁有了一座開放的交通樞紐。

當然,隨著時代在發展,技術在突破,特別是明代中葉佛郎機炮的引入后,就徹底改變了漢中防務的價值。當15世紀的火炮擊碎秦嶺關隘的巨石,當20世紀的飛機穿越巴山雲雨,這座千年要塞的戰略光環已逐漸褪去。但深入岩層的古棧道鑿痕、漢水畔的廢棄碼頭,仍在提醒我們,在冷兵器文明的時代長河裡,這片被群山環抱的盆地,曾經書寫過多次戰略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