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上海體育史話》
尋體育歷史記憶
《上海體育史話》於1982年10月發刊
是講述上海體育故事
推動上海體育文史工作的重要刊物
跟隨小體
從史話裡探索更多上海體育記憶
逐夢三大球,青春“籃”不住
上月,第一屆“角逐未來”
長三角青少年籃球聯賽拉開帷幕
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三省一市的U17精英隊伍
共同切磋技藝、逐夢未來
在上海選派的4支隊伍中
上海徐匯南模中學
有著悠久的籃球運動發展歷史
本期體“談”記憶
小體帶你來瞭解上個世紀
這所學校繼承和發揚籃球運動傳統
所走過的路
從建隊到走向高峰
上海南洋模範中學(以下簡稱“南模”)的前身是南洋公學附屬小學,1927年脫離南洋公學獨立辦學,定名為“私立南洋模範中小學”。從開創時期起,學校就較重視體育,特別是在1912至1966年間,在沈叔逵、沈同一兩位校長的先後熱心宣導下,積極開展多種體育活動。
1930年南模籃球隊合影
早期學校偏重足球,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足球名將陳虞添、戴麟經、周賢言、李垚、張邦綸等人都從南模走出。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因抗戰爆發,學校遷到姚主教路(今天平路校址),由於場址較小,改以籃球運動為重點專案。在普及的基礎上,從班級到年級都有代表隊,通過校內比賽,擇優組成校隊加以重點培養。為了切磋球藝、積累經驗,學校經常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與兄弟校隊進行比賽。隨著成績提高,全校籃球活動更趨活躍。
1936年高三籃球錦標隊合影
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南模在中等學校里嶄露頭角。1945年春,學校參加全市籃球比賽,在決賽中戰勝了中學界素負盛譽的聖約翰中學(五四中學前身)隊,第一次獲得全市中學冠軍。這一仗,南模賽前作了充分準備,師生們還聯合組成一支啦啦隊到場助威,使球員們精神振奮、全力拚搏,比賽中在落後的情況下反敗為勝。從此,南模男籃躍而列入中學強隊之林,這是南模籃球史上第一次高潮。
有低谷更有成長
1947年起,南模在當時的七寶鎮增設初中分校,招收男住宿生,這為培養籃球人才提供了方便。因為住宿生之間相互接觸多,課餘時間經常在一起打球,待升入高中時,有些學生就已具備進入校隊的條件了。
從抗戰勝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這幾年中,雖沒有統一的中學校際競賽,但南模常以校隊名義參加邀請賽和友誼賽,部分球藝較高的球員還自行組織球隊參加校外的比賽。如1948年前後,就有“暴風雨”“南聲”“英萃”等隊,根據不同水準,分別參加上海市甲組或乙組聯賽,通過不斷比賽,球隊的經驗和技術都日趨成熟。
1951年,南模奪得上海市中學籃球聯賽總冠軍後合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體育事業非常重視,全市中等學校一年一度的聯賽從1950年起開始舉辦,南模男籃每次都報名參加。第一屆就獲得輝煌戰果,連克強隊,以不敗紀錄名列第一,此後的1951-1954年間也連續保持優勝。1955年的決賽,由南模、五四、澄衷三個隊打迴圈賽決出前三名。南模勝澄衷但負於五四,五四又負於澄衷,三隊各勝一次,積分相等,需通過計算凈勝球確定排名,最終南模以三分之差獲得亞軍。1956年,因幾員主將畢業離校,南模實力受損名列季軍。此後,南模奮起直追,加緊培養新生力量,使校隊又面貌一新,終於在1957年再度奪魁。
然而這次奪回冠軍的過程並不簡單。由於球隊有準備、信心足,從初賽到複賽,都相當順利,每場都贏十分以上。但最後決賽時,卻出現了扣人心弦的場面。對手是58中學(原澄衷),頗具實力。開賽后,雙方果然勢均力敵,連續打成十一次平局,分數此起彼落,始終接近。場上氣氛極度緊張,雙方啦啦隊吶喊助威聲響徹全場。進行到最後幾秒鐘時,場上比分是84:85,南模落後一分,全場緊張得透不過氣來。在這關鍵時刻,對方一球員不慎“走步”,試驗判由南模發界外球。眼看場內大鍾離終場只有兩鈔鐘,如何利用這寶貴的時間?場外的教練來不及再叫暫停,只向球員揮手示意。觀眾席上的同學心急如焚,齊聲高呼:“辰光到啦!快shoot!快shoot!”場內主力羅景榮心領神會,他在近中場線地方接到隊友傳來的球,不加思索,果斷地投籃。球剛脫手,鐘聲已響。全場屏息注視,見球在籃圈上轉了幾圈,“進”!隨著記分燈亮出86:85,全場沸騰了起來,南模奪回獎盃的願望在此刻終於實現。
這次的勝利使球員們信心倍增,1958年、1959年又相繼蟬聯冠軍。上世紀五十年代,南模一直名列前茅,成績達到學校史上的高峰,不僅為學校贏得了榮譽,還為國家輸送了不少優秀運動員。這些運動員在離校后,有的參加國家隊,轉戰南北;有的還曾多次遠涉重洋,為國爭光。
傳統是怎樣形成的
回看南模籃球運動的發展史,領導重視和群眾支援是南模籃球運動開展的重要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模黨、團組織為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在學校原有的基礎上,把搞好籃球活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不少團員幹部參加球隊,起帶頭作用,同時為使球賽對學校風氣帶來良好影響。校方在選拔校隊時,把思想作風也作為一項考核標準。每次重大比賽,團委、學生會都會組織廣大同學觀戰作“啦啦隊”,並在賽前再三強調,要注意禮貌、影響,不狂喊亂叫,在為本校球隊鼓勁加油的同時,也要尊重對方球隊,特別是在失利的情況下,更要克制情緒避免衝動。由於紀律教育抓得及時,南模在比賽時球風良好,尊重裁判,觀賽的同學也嚴守紀律,獲得校內外的好評。
籃球運動成為學校的傳統
球賽不僅培養了球員,也培養了同學們多方面的才能。校內比賽時,裁判、記時等工作都由同學擔任,還出現了不少小“體育記者”。各班牆報黑板上,都有“體育園地”一欄,經常刊載校內外“球風”,頗受歡迎。有的語文老師還有意識地在賽前佈置同學在觀戰時選取素材,賽后整理成一篇作文。由於各方面的配合,籃球在校內成為人人關心的群眾性運動,廣大師生都愛護校隊、關心球員,如當發現某一球員思想有波動時,團組織、老師和班主任就及時進行説明、教育。同學們也很關心球員的學業,球員們之間也相互督促,不讓一個人掉隊。
除上述因素外,南模的成功還必須提到趙煥先教練。趙老師是體育界的前輩,他把畢生精力獻給體育教學事業,他在南模有將近三十年的歷史,原任體育教師,從籃球隊組成之日起,他就是發起、籌劃的重要人員之一,早年擔任領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教練。
趙煥先
1952年起,趙煥先因年邁氣衰,並患腿疾,不便做示範動作,自願退居二線,在總務處工作,但仍義務充當籃球指導。他對這項工作非常熱愛,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虛心鑽研業務,不時觀摩大小比賽,吸收別人長處,細心揣摹,臨場運用時又能根據對方情況隨時調整戰術,克敵制勝。如1959年對陸行一役,上半場在身材高大的對手面前略顯劣勢,輸了十三分。趙教練察情度勢,果斷地更換上場陣容,並制訂相應戰術,揚長避短,消耗對方體力,終於使下半時情況完全改觀,終場時反贏十三分。趙老師不僅臨場指揮調度有方,更令人難忘的是他對球員們的關心和愛護。他一方面要求嚴格,訓練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更不允許有任何違反紀律、有損校譽的行為;另一方面,又像慈父般地關心每一位隊員的生活、學習和健康。因而他在球員中有很高的威望,好些人在畢業離校后還時常回校向趙老師請教球藝。校友們十分關心南模籃球傳統,經常為母校球隊出謀劃策,爭取榮譽。傳統之所以能不斷持續下去,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曲折的道路上前進
當然,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的。1979年,南模恢復籃球傳統,學校決心認真學習傳統經驗,作出長期規劃,著重發現尖子,培養幼苗,經過幾年的努力頗有成效。
除1980年曾獲得全市中學生女籃冠軍外,南模還為市一級球隊培養、輸送了一批新秀。在1983年中學聯賽中,南模初中男籃連獲全市性的“三好杯”“育苗杯”兩項冠軍。高中男、女籃和初中女籃也獲得第二、三名的成績。但是師生們絕不以此自滿,進一步總結經驗,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爭取更大的成就。
因南模籃球隊處於上海市中學生籃球的領先水準,1985年學校被國家教委命名為培養籃球後備人才學校,2003年被市教委、市體育局命名為學校辦二線運動隊,成為名副其實的上海中學生男子籃球的領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