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前
在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翁嘎科鎮英臘村莫美上組,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下時,年過六旬的佤族村民娜漢已坐在織機前,雙手熟練地穿梭於絲線之間,每個動作都流暢自然。
娜漢。鄭迎瑩攝
娜漢未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可這並未阻擋她對知識和技藝的追求。15歲時,她開始跟隨本村寨的織錦能手學習織錦。20歲時,便能獨立編織出精美的服飾和掛包。幾十年來,她全身心投入到這一古老傳統技藝中,將自己的情感與智慧融入每一寸織錦。
如今,娜漢家中佤族衣服、筒裙、腰帶、掛包、床單等產品琳琅滿目,每件作品都散發著獨特的民族魅力。
學員在學習。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持續精進技藝的同時,娜漢還積极參與佤族織錦技藝的傳承教學活動,把手藝傳授給兒媳和寨子裡的婦女。現在,娜漢已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長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但她的生活依舊質樸寧靜。每天,她仍坐在家中編織著色彩斑斕的織錦布料,仿若守護著佤族文化的火種。
作為娜漢的弟子之一,李憲蘭如今是西盟印象佤族織錦非遺工坊負責人。工坊組織村民設計生產織錦產品,產品涵蓋服裝、披肩、掛件等品類。
李憲蘭(左)介紹佤族織錦產品。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更好地傳承織錦技藝,李憲蘭不斷探索創新,邀請各村寨的織錦能手到工坊交流授課,定期組織村民開展織錦培訓,提升大家的技藝水準。同時,她還主動前往上海、杭州等地的高等院校學習刺繡、印染等工藝,將新技藝與佤族織錦相結合,以全新方式呈現傳統文化元素。
2022年,李憲蘭推出的佤族織錦新產品“佤族香包”“化妝鏡”,榮獲雲南省首屆非遺伴手禮“優秀作品”稱號。這不僅是對佤族織錦技藝創新的認可,也為佤族文化的傳播帶來新契機。
2024年中國佤族木鼓節織錦比賽現場。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作為西盟本地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佤族織錦技藝一直備受重視。西盟縣積極成立佤族織錦專班,通過開展系列培訓、“非遺進校園”等活動,推動織錦產業規範運行。
從娜漢到李憲蘭,從1名非遺傳承人到多名非遺傳承人,背後反映的是西盟佤族織錦綿延不絕的發展歷程。通過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努力,以及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援,佤族織錦不僅得以傳承與保護,還在創新中持續發展,成為展示佤族文化的亮麗名片。下一步,佤族織錦將藉助產業化、品牌化路徑,在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中不斷煥發活力。(陳龍汝男、鄭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