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到最後,都是怎麼死的?醫生嘆氣:多半是因為這幾個併發症
更新于:2025-04-13 10:55:30

  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都是獨特的,但有一個令人痛心的事實卻是共通的:糖尿病本身通常不會直接致命,真正的威脅往往來自那些令人防不勝防的併發症。李奶奶,一位慈祥溫和的老人,患糖尿病多年。她一直都很樂觀,積極配合治療,按時服藥,自我感覺病情控制得還不錯。然而,命運卻跟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有一段時間,李奶奶總是感覺胸口悶痛,起初她以為只是普通的勞累,並未在意。但癥狀逐漸加重,直到有一天,她在買菜的路上突然暈倒,被緊急送往醫院。經過一系列的檢查,醫生發現她是由於糖尿病引發的心血管病變,導致了嚴重的冠心病,這次的暈倒正是心肌梗死的表現。儘管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但李奶奶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她的家人悲痛欲絕,怎麼也想不明白,一直控制著血糖的李奶奶,怎麼會突然遭遇這樣的不幸。其實,像李奶奶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糖尿病患者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就如同身體浸泡在“糖水”中,各個器官和系統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損害。而其中最為致命的,往往是以下這幾個併發症。

  首先,心血管病變堪稱糖尿病患者的“頭號殺手”。

  高血糖會悄悄地侵蝕血管內皮細胞,使其變得粗糙、脆弱,就像給血管內部鋪上了一層“砂紙”。

  隨著時間的推移,膽固醇等脂質物質容易在受損的內皮處沉積,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血管逐漸變得狹窄、硬化,失去彈性,血液流通不再順暢。

  心臟作為人體的“發動機”,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來維持正常的跳動。

  當冠狀動脈——為心臟供血的血管受到阻塞時,就會引發冠心病。

  患者會出現心絞痛,即在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感到胸部壓榨性疼痛。

  如果斑塊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就會導致心肌梗死,這是一種極其兇險的情況,短時間內就能危及生命。

  除了心臟,腦血管也難逃厄運。

  糖尿病會增加腦卒中的發生風險,無論是缺血性腦卒中(由於血管堵塞導致腦部缺血)還是出血性腦卒中(由於血管破裂導致腦部出血),都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後果,輕則偏癱、失語,重則昏迷甚至死亡。

  其次,腎臟病變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一大“噩夢”。

  腎臟就像人體的“篩檢程式”,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和多餘的水分,

  形成尿液排出體外。高血糖會損害腎小球和腎小管的微小血管,導致腎臟的過濾功能逐漸下降。

  起初,患者可能只是出現微量白蛋白尿,即尿液中出現少量的蛋白質。

  如果此時不加以控制,病情會逐漸進展,出現大量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等癥狀。

  最終,腎臟功能會嚴重受損,發展為腎衰竭,也就是常說的尿毒癥。

  尿毒症患者需要依靠透析或者腎臟移植來維持生命。

  透析過程漫長而痛苦,每周都要多次前往醫院,躺在透析機旁幾個小時。

  而腎臟移植不僅需要找到合適的腎源,手術風險也很高,術后還需要長期服用抗排異藥物。

  再者,神經病變讓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糖尿病會損傷周圍神經,包括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自主神經。

  感覺神經受損時,患者會出現手腳麻木、疼痛、感覺異常,就像戴了一雙“無形的手套和襪子”,對溫度和疼痛的感知也變得遲鈍。

  曾經有一位患者,因為洗腳時感覺不到水溫過高,導致雙腳嚴重燙傷,後來發生了感染,險些截肢。

  運動神經受損則會導致肌肉無力、萎縮,影響行走和活動能力。

  自主神經病變更是“隱形的殺手”,它可能會影響心臟、胃腸道、泌尿生殖系統等的功能。

  比如,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可能導致心律失常,胃腸道自主神經病變會引起消化不良、便秘或腹瀉等癥狀,泌尿生殖系統的神經病變則可能導致排尿困難、性功能障礙等。

  最後,眼部病變是糖尿病不容忽視的併發症之一。

  高血糖會損害視網膜的微血管,導致視網膜病變。

  患者的視力會逐漸模糊,出現飛蚊症、視物變形等癥狀。

  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失明。

  面對令人心痛的病例,作為醫生,我常常感到無奈和歎息。

  然而,糖尿病併發症並非不可預防和控制。

  關鍵在於患者要樹立正確的疾病管理意識,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定期進行體檢和併發症篩查,早期發現問題並及時治療。

  同時,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至關重要。

  合理飲食,控制熱量攝入,避免高糖、高脂肪、高鹽的食物;

  適量運動,增強體質,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面對疾病,避免焦慮和抑鬱。

  總之,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它的忽視和無知。只要我們重視併發症的預防和治療,糖尿病患者也能過上高品質的生活,遠離死亡的威脅。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牢記這些,與醫生攜手,共同戰勝病魔,迎接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