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生”誤診險些要人命?真相來了
更新于:2025-04-13 09:37:20

  隨著人工智慧應用逐漸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各種消息也不斷湧現。近期,有自媒體發佈消息稱,從大三甲醫院到社區診所,從大城市到鄉村,“AI醫生”已經因為“誤診”闖了很多禍。這類“AI醫生誤診”消息發佈後,因為離奇的劇情、情感的衝突吸引網友大量轉發。

  上海一重症肺炎患者被AI誤診險喪命?謠言!

  近日,有自媒體發佈“AI醫生闖大禍!上海一患者被誤診肺炎險喪命”,消息一經發佈,就在網上大量傳播,消息稱,4月5日,上海徐匯區某社區醫院上演驚險一幕,一名65歲患者因咳嗽發燒就診,AI輔助診斷系統將其癥狀判定為“普通感冒”,僅開具退燒藥,然而,患者回家后病情迅速惡化,家屬連夜送醫,經三甲醫院確診為重症肺炎合併感染性休克,搶救後脫險。

  為了增加可信度,該消息還堂而皇之地引用上海某三甲醫院呼吸科主任對AI模型的“爆料”、律師協會數據甚至是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會口徑來佐證故事的真實性,一經發佈,就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但是經過核查,不僅文中提及的醫生不存在,協會數據不存在,就連相關部門發佈會的內容也是偽造的,是徹頭徹尾的假消息。

  全國首例AI醫療誤診案開庭?謠言!

  除了漏洞百出、粗製濫造的AI誤診謠言之外,記者還注意到,不少“精裝”版的甚至是由AI輔助生成的AI誤診謠言,也出現在了網路上。

  時間、地點清晰明瞭,案情介紹詳細。這篇標題為“全國首例‘AI醫療誤診訴訟案’開庭,演算法責任界定成焦點”的文章,3月份出現在某網路平臺上。據文章稱:北京市民張女士因持續胸痛前往某三甲醫院就診。接診醫生使用院內部署的“智診AI系統”進行輔助診斷。然而,張女士次日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無效死亡。2025年3月13日,全國首例“AI醫療誤診”訴訟案在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正式開庭。

  這篇文章發佈后,立即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總台央視《法治在線》記者與法院進行了核實。

  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 申進:我們在立案,還有審判相關的系統,我們都查找過了,確實沒有發現這個相關的案件。

  這篇文章還著重分析了這起所謂AI醫療誤診案件所涉及的庭審爭議焦點,詳細列明瞭AI公司、醫院方以及醫生的相關主張,可謂是資訊量十足,收穫了網友百余條的回復討論。而專家表示,這篇文章有可能是AI生成的。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人工智慧學院教授 瀋陽:現在使用AI是比較容易生成一篇包含所有新聞要素的文章的,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它可以自動給你腦補上,並且可以把所有的細節都設計好。這篇文章第一是細節都比較充分,第二有些詞語很專業,這也是AI謠言的一個特徵,它在任何專業方向上都可以使用層級比較深的專業詞彙,所以專業性也使得這種文章看上去特別能夠迷惑人。

  起底以“AI醫生”為主角謠言編造套路

  梳理這些謠言我們不難發現,它們既利用公眾對醫療服務的關注,又利用公眾對AI技術在醫療領域應用的不瞭解,來編造故事。這類以“AI醫生”為主角的謠言,其套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這類謠言中,事件起因大多是某醫院採用AI代替醫生看病開方,隨後劇情反轉出現醫療事故,最後被判罰天價賠償。

  在這個過程中,造謠者還加入所謂“官方媒體報導”“權威機構統計”“行業專家分析”等細節,以獲取信任。

  此外,這些謠言往往充滿戲劇性,製造矛盾,放大焦慮,以便推動網友擴散,幫助造謠者獲得點擊量和關注度。

  目前不允許AI取代醫生進行診療或開處方

  目前,AI在診療行為當中擔任的角色是什麼?我們是否需要擔心謠言中類似“誤診”情況的發生呢?

  對於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根據規定,人工智慧軟體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此外,去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也聯合發佈《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參考指引》,涵蓋了醫療服務管理、基層公衛服務、健康產業發展和醫學教學科研四大類84種具體場景,發揮AI在醫療中的作用。但在這些場景中,按照規定,AI發揮的都是輔助作用。目前各醫療機構公佈的AI應用於診療的內容,指的也是AI輔助診療技術的落地。

  上海政法學院人工智慧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華:因為醫生看病他跟病人有一個互動,包括你的情緒、狀態,甚至一個眼神都可以傳遞某些資訊。另外,AI看病之後出現的責任,到底是醫生的責任,還是醫院的責任,還是演算法的責任,還是AI機器人公司的責任?沒有法律的邊界,所以說法律上還不允許AI有處方權。

  平台責任 源頭治理 遏制虛假信息傳播

  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隨之而來的謠言侵擾也對行業的發展造成了影響。如何從源頭識別和遏制虛假信息的發佈,是目前各方需要解決的問題。

  前不久,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等多部門聯合發佈《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提出對於AI生成的信息要強制添加顯式和隱式標識等規範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都要“亮明身份”,提高生成資訊的可辨識度。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文化研究所所長 宋慶寶:受眾是方方面面的,可能有一些對於謠言鑒定能力不是很強。這時非常重要的一點,媒體尤其這個平臺,它應該承擔主體責任。

  同時,專家表示,造謠並非沒有成本,如果造成一定社會影響,造謠者將面臨法律的嚴懲。

  上海政法學院人工智慧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華:如果有這種謠言,你擾亂公共秩序,我們可以採取行政拘留,一定的罰款。如果謠言對某些企業點對點的,或者能夠證明對企業的商譽或者名譽產生了損害,可以承擔民事責任。情節比較嚴重的,承擔刑事責任。

  (總台央視記者 鄭怡哲 趙酉龍 李紅葉 王殿甲 苗毅萌)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