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聽友轉給我的,不知誰寫的,說有一篇聲稱在《三國演義》中發現圓周率規律的文章。
作者表示,雖說古代計算圓周率最厲害的是祖沖之,他給出的約率 22/7 十分接近圓周率,但自己在《三國演義》中發現了兩個新的約率,儘管精度不及祖沖之的約率,卻另有神奇之處。
作者指出,《三國演義》裡的周倉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暗藏玄機。
月亮是圓,龍可看作直線或曲線,“青龍偃月” 意味著用青龍覆蓋月亮,將直線曲線化后與圓周長相比。“青龍” 二字簡體筆劃數為 13,“月” 字筆劃數是 4,由此得出 13/4 這個約率,經計算機計算,結果為 3.25。
雖與圓周率 3.14 有差距,但較為接近,且使用數位更小、更簡單,還神奇地用上了圓周率開頭的三個數位。從這方面看,用 13/4 代言圓周率有一定合理性。
另外,“青龍偃月刀” 的繁體筆劃數是 41,“月” 的繁體筆劃數是 13,用 41/13 計算,結果是 3.1538 多一些,比 13/4 更接近圓周率,這便是另一個新約率,且 41/13 仍採用了圓周率 3.1415926 裡的前四位數位。
所以作者認為,《三國演義》中暗含的這些資訊明確指向了圓周率知識,這是關於圓周率的一個新的重大發現,向人們展示了圓周率不為人知的一面,也揭示了圓周率數位與其前幾位數位的密切關係,或許圓周率背後還隱藏著更深層的秘密,這值得科學界和數學界進一步研究和猜想。
實話講,這個作者到底是故意的,覺得好玩,大傢伙樂一樂,還真是認真去搜索所謂蛛絲馬跡得出的結論。
若是前者,這無所謂,但若是後者,玩笑不能亂開。
確實,從語言表達來看,《三國演義》頻繁出現過不少的數位,確實具有獨特的文學意義。
如 “三分天下”“五虎上將”“八卦陣” 等,但這些數字不僅是對事物的簡單量化,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文學上起到了強化概念、增強節奏感和營造氣勢的作用。
“三分天下” 簡潔明瞭地概括了當時的政治格局,讓讀者對天下大勢有清晰的認知;“五虎上將” 則通過數位突出了蜀漢五位將領的勇猛與重要地位,使人物群體形象更加鮮明。
反過頭來,看這篇文章的內容,不用找科學界去研究,一聽就很缺乏足夠的合理性,文章中通過漢字筆畫數來構建與圓周率的聯繫,沒有任何數學原理支撐,僅僅是數位上的偶然接近,不能作為一種新的數學發現。
我看有人底下評論的更好,說《三國演義》裡的數學不止這些。
首先三國,你看,它就不是一國也不是兩國,《三體》也是三,三生萬物啊!與現代宇宙學和物理學不謀而合,妙不可言,深不可測。
還有啊,貂蟬呂布董卓,三個人情感糾葛,為啥也是三個人呢?很玄妙。
主角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詩句,他是幾何學家。諸葛亮草船借箭,看看夠數了,吩咐士兵,“帶回去”,所以他是研究代數的。
換言之,從龐大的漢字體系和無數的漢字組合中,找到筆劃數相除接近圓周率的情況並非難事,這隻是一種概率上的巧合。
按照這種邏輯,我們可以對任何文學作品進行類似的解讀,從而得出各種看似新奇但毫無實際意義的 “發現”。
這樣的例子其它名著也是信手拈來,如《紅樓夢》,隨機選取 “瀟湘妃子” 一詞。“瀟湘” 二字簡體筆劃數相加為 21,“妃” 字筆劃數是 6 ,兩數相除即 21÷6 = 3.5,這個數位與圓周率 3.14 有一定差距,但從形式上看,也算是一個相對接近的數值。
同樣,在《水滸傳》里,選取 “及時雨”,“及時” 簡體筆劃數相加為 13,“雨” 字筆劃數是 8,13÷8 = 1.625,同樣與上述特殊數位有一定程度的接近等等,難道也是作者故意有意為之?
沒啥神奇的實話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