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龔莎 沐一帆
近年來,衛生巾質量問題頻頻曝光,從“長度虛標”到“針頭蟲卵”,從“螢光劑超標”到“翻新二手貨”,每次“塌房”都在透支消費者對衛生巾安全的信任。針對多種亂象,消費者該如何自我保護?如何建立更規範的衛生巾行業秩序? 近日,記者採訪了多名消費者,聽聽她們的聲音。
亂象頻發:消費者遭遇了什麼
28歲的閔女士是一名職場白領,當被問到是否遭遇過不合格的衛生巾產品時,她表示買過實際長度縮水20%的牌子,因此自己現在格外關注衛生巾的長短是否達標。“沒想到大品牌也偷工減料,現在買衛生巾都要拿尺子量。”她還坦言,早在去年部分衛生巾品牌暴雷后,便開始關注選購和使用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小紅書上經常刷到,我都會看。”
同樣買到過品質不佳的衛生巾的還有39歲的劉女士,“有一次拆開衛生巾,發現裡面有黑色污漬,客服只說‘可以退款’,但不敢繼續用這個牌子了。” 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倒並沒有留意過“缺斤少兩”的問題,但會更關注產品的原材料,還坦言自己對衛生巾的相關安全標準一無所知,“比如螢光劑、ph值這些,也不知道數值多少是達標。”劉女士說,“以前是沒有安全意識,現在是不知道判斷標準。”
32歲的趙女士是一名寶媽,她告訴記者,“現在只敢買醫護級產品,貴點但安心。”美團醫藥健康數據顯示,自去年11月衛生巾行業質量風波以來,醫用婦科護墊日均搜索量激增10倍以上,而在購買醫用婦科護墊的使用者中,25-35歲的90后佔比近一半,主要分佈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成使用者佔比更高。
當被問及對衛生巾產品安全與品質的期許時,所有受訪者的訴求都很明確:清晰的標識規範、嚴格的檢測標準、透明的質量報告和可靠的售後機制。
政策不掉隊:最新《國標》在路上
目前,市售衛生巾產品主要受到兩個國家標準的約束:第一個是《GB/T8939-2018衛生巾(護墊)》。這是一項2019年7月1日起實施的推薦性國標,規範了衛生巾長度偏差(±4%)、吸水率放大(不得低於7.0倍)、pH值(4.0-9.0)、甲醛含量(≤75mg/kg)等指標,但因常被企業鑽“-4%的負偏差”空子而被批“模糊”。另一個則是《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這是2002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強制性國標,主要涉及生產環境的消毒條件、毒理實驗要求等,但畢竟已實施近23年,部分指標顯然嚴重滯後。
近年來,隨著新材料、新產品的不斷湧現,社會各界對一次性衛生用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規範產品發展,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了新版《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要求》(GB 15979-2024),並將於2025年7月1日正式實施。
除此之外,記者還在全國標準資訊公共服務平臺檢索到,計劃號為20241954-T-607的國家標準計劃《衛生巾(護墊)》正在起草,項目週期16個月,下達日期為2024年6月28日,此新國標將可能細化內吸收層長度、材質安全等,堵住企業“偷工減料”的漏洞。
消費者自保:提高警惕,破除羞恥
作為快消日用品,衛生巾單價不算高、也沒有複雜的工藝。大多數消費者購買衛生巾並不會反覆對比,細究成分。簡單來說,就是警惕性不強。
相較價格不菲的其他類型產品,單價較低的衛生巾產品往往讓消費者陷入“維權是否小題大做”的誤區,從而最終選擇“小事化了”。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還注意到,有部分消費者不願發表過多看法,並評價其“太過私密”。今年剛滿17歲的高二學生秦同學坦言,自己在買到偽劣產品後最多會“避雷”一下,更換品牌,甚少會上升成維權事件。
一直以來,因羞於維權而默默忍受劣質產品的現象屢見不鮮,“衛生巾羞恥”一方面加重了“衛生巾焦慮”,客觀上也“縱容”了各種行業亂象。
“破除衛生巾羞恥,必須從源頭抓起。”針對這一現象,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庄渝霞建議,在中學進行生理知識和性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構建女性自信文化體系並加大宣傳力度。“青春期月經與合格衛生巾產品,是影響女性青春期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該被忽視和汙名化。”莊渝霞認為,只有當女性能夠坦然談論並嚴格監督這一必需品時,羞恥感衍生的沉默與焦慮才能真正消解。
行業自救:少點行銷套路,多些品質較真
數據顯示,目前衛生巾行業品牌在代言人、概念行銷上的投入巨大,許多衛生巾企業“卷”的不是安全與品質,而是廣告與噱頭。在這樣的價值座標影響下,產品品質僅在標準“下限”徘徊,最終導致惡性競爭。
從“應付國標”轉向“追求品質”,真有那麼難嗎?
衛生巾企業若能減少例如精美包裝、圖案和香味等方面的“偽創新”,讓衛生巾真正回歸其安全性、實用性和功能性;市場若能建立完整、透明、直觀的可溯源供應鏈,讓每片衛生巾“身世可查”,情況是否會不一樣?
衛生巾作為女性剛需消費品,安全應是底線而非奢求。新國標即將落地,但唯有企業真正敬畏品質,消費者敢於較真,監管持續高壓,才能逐步緩解“衛生巾焦慮”。正如一位網友所言:“我們不需要‘塌房’後的道歉,而是從生產線上就開始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