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與一位母親進行了交流,她的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在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深深的心疼。這位母親的生活並不容易,她不僅要為孩子的厭學問題而煩惱,還要同時兼顧工作,為了家庭的經濟而努力支撐。
>面對孩子的厭學態度和反抗行為,這位母親多次流淚,她在絕望中不斷尋找希望,努力振作起來。>常言道,女子本弱,為母則強。作為一個經歷過孩子厭學和叛逆的媽媽,我完全理解她的困境有多麼困難,有多麼讓人感到絕望。
>我記得在我孩子六年級的時候,他整天拒絕學習,不做家庭作業,與我爭吵,甚至用惡毒的言語攻擊我。那時,我拿著掃帚在家裡追趕他,試圖讓他聽話。 >
>我感到極度難過,甚至想過帶著孩子一起結束生命。
>那種委屈、難過和絕望的感覺真的難以承受。但即使如此,深夜裡我還是強迫自己平靜下來繼續工作,早晨醒來後也要給自己打氣去面對孩子的問題。>在那段日子里,我完全忘記了如何照顧自己,對於穿著、飲食、打扮自己完全沒有心情,生活變得索然無味,只剩下麻木和悲傷。
>我彷彿變成了一個“空心人”,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沒有任何興趣,只有一個念頭:孩子什麼時候能開始寫作業?什麼時候能認真學習?什麼時候不再和我爭吵?>直到我看到一句話:“沒有被愛過的媽媽,也不會愛孩子,原生家庭會代際相傳。”
>我的眼淚瞬間流了下來。那一刻,我看到了從未被愛過的自己,也意識到我愛孩子的方式是錯誤的,從那時起,我開始了自我覺醒的道路。>因為在這之前,我已經接觸過不少心理學和成長類的書籍,那句話讓我有了深刻的領悟,我明白了之所以沒有教育好孩子,是因為我不夠愛自己。
>>從那時起,我開始學習如何關心自己,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閱讀了《為何愛會傷人》、《為何家會傷人》、《生命的重建》以及《療癒你的內在小孩》,還有卡巴金博士的《多舛的生命》等一系列關於覺醒、正念和原生家庭的書籍。
>至今,我仍然感激當初接觸了心理學並且堅持了這麼多年的學習。因為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完美,我也是在動蕩的環境中長大的,不懂得什麼是愛,也沒有得到過太多的溫暖和關懷。>自然地,我用自己學到的教育方式對待我的孩子,不是打罵就是斥責,不是咆哮就是貶低。
>在母親未覺醒的時刻,我只是用自己本能和認知範圍內的教育方式來“為孩子好”。>更可悲的是,母親對孩子的苛刻和暴力,與對自己的方式如出一轍。
>一個完美的母親,不僅對孩子有著高要求,對自己同樣有著高要求。她們無法接受瑕疵,無法接受失敗的人生,或者因為自己曾經失敗過,就堅決不允許孩子失敗。 >
>因此,母親們竭盡全力去愛孩子,自己不吃飯、不睡覺,哪怕是筋疲力盡也要強迫自己保持精神,從不敢休息,認為休息就意味著放棄孩子。
>我特別同情這種錯誤的觀念,並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所有母親:允許自己休息,允許自己有做不到的時候,允許孩子有做不到的時候,允許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犯錯誤,也要允許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母親的世界不應該只有孩子,還應該有自己的存在。成為自己,關愛自己,孩子也會慢慢受到感染。
>>當母親過於辛苦、勞累和崩潰時,她根本沒有心力去照顧孩子,或者照顧的方式只會讓孩子和自己更加痛苦,加劇孩子的厭學情緒。
>只有當母親情緒平和、充分休息、開始愛自己時,對自己不那麼苛責、不那麼強迫、不追求完美時,平靜和共情才會發生。>願所有厭學孩子的家庭,願所有身心疲憊的母親們,先學會愛自己,先學會愛這個世界,先學會柔和,先學會放下,才能踏上覺醒之路,從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厭學情緒,重獲自我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