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浪潮來襲
各大高校都在研發、創新AI大模型
教學發生了哪些改變?
一起走進校園看一看
四川大學:在虛擬環境中練習口腔正畸
在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的智慧實驗室,學生們通過AI互動教學平臺,在虛擬環境中進行高精度的口腔正畸操作訓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利用AI大模型設計大飛機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老師和同學們演示如何利用AI大模型設計一架大飛機。
通過把飛行器的類型、載荷、速度等設計需求輸入到設計系統,短短幾分鐘,AI大模型就會根據需求自動生成設計方案。
學生還可以運用虛擬實境技術對飛機設計方案進行審查,還可以利用模擬系統,直觀檢驗設計方案在不同飛行條件下的表現,進一步優化設計,確保每個環節都符合實際應用需求。
同濟大學:為城市建築穿上“抗震鎧甲”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通過AI大模型與工程技術的深度融合,自主研發了地震工程防災人工智慧大模型,為城市建築穿上“抗震鎧甲”。
在一堂《結構智慧防災》課上,老師演示如何利用AI快速設計建築圖紙並獲取建築結構資訊,再藉助地震工程防災AI大模型來排除可能存在的風險點。
學校科研人員通過整合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全國重點實驗室積累的海量數據、工程經驗和核心演算法,研發了地震AI大模型,可以實現建築群地震回應的秒級預測。這項技術突破讓城市防災從“以天計算”跨入“以秒回應”。
教學過程中,學生化身工程醫生,操控爬壁機器人、機器狗在多個場景中進行建築結構安全巡檢,通過視聽覺AI演算法快速識別裂縫、空鼓等結構損傷,並生成安全評估報告,高精度、高效率完成工程診治任務。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周穎:過去做工程醫生,不僅具有風險,還要花數個小時建模,通過AI,非常快完成了模型訓練。工程醫生對建築進行“慢性病”“急性病”的診斷。目前,同濟大學正將地震AI大模型應用於校園建築安全評估,未來還將逐步覆蓋上海220萬幢建築和其中的3000多幢優秀歷史建築,真正為建築的全生命週期保駕護航。
復旦大學:壁畫修復效率提升數百倍
在復旦大學新開設的“AI考古”課堂上,考古學與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師生們組成了跨學科團隊,破解文物保護的種種難題。
這門創新課程涵蓋了AI技術原理、圖像重建、文物資料庫等多個模組,尤其是專門研發並推出了一款叫作“馬良”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它就像送給修復專業人員的一隻“神筆”,破解了傳統的壁畫修復方式效率低、修復方案單一等問題,僅需1分鐘就能完成對壁畫的數字化修復,而且能智慧識別顏色脫落、劃痕等七大類文物病害,修復精度達到專業美術人員的水準。這款AI大模型還能讓壁畫修復不再受限於個人經驗,激發修復專業人員更多靈感。
高校教師如何與AI同行?
大學的課堂上有了AI大模型,是否可以替代老師講課?高校教師該如何與AI同行?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務部副部長 金天:AI不會取代我們每一個人,也不會取代老師,我們需要讓AI賦能課堂教學,使老師從低階性的重複工作中解放出來,使老師能夠更加關注於創新能力、高階能力的培養。高校人才培養重心發生改變
使用AI大模型,提高了高校的教學效率,解決了一些教學中的痛點難點。在有些方面,AI比人更有優勢,這部分工作就更適合交給AI去做。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會怎樣調整?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羅明強:從以前以知識的學習為主,要轉到以知識加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思想上去。在北航的飛機總體設計課程里,我們採用了競爭性團隊設計專案的模式,去鍛煉學生的主動創新意識 、全域系統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總台央視記者 李晶晶 姚文利 王殿甲 鄭軼)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