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小巷人家》中,前期的吳珊珊可以說是令人心疼的。
當年,只有15歲的吳珊珊攥著成績單站在蘇州小巷裡,她本該像鄰居莊圖南一樣踏入重點高中,卻被父親老吳偷偷改成了中專志願。
三年後,她成了端著鐵飯碗的小學老師,但這條看似穩妥的路,卻成了她半輩子的意難平。
讓我們一起來捋一捋時間線:
1978年,吳珊珊與莊圖南同期進入初中(她讀附中,莊讀一中);
1980年夏她初中畢業,老吳替她填報師範中專;
1983年秋,18歲的吳珊珊成為一名小學教師。
在80年代初的蘇州,這個選擇堪稱“性價比之王”。
畢竟,中專不僅免學費、包分配,還能讓貧寒家庭的孩子提前三年賺錢——當年師範生每月18元補助,足夠養活自己。
之前莊超英走的應該也是這條路。
而她如果去讀高中,三年後能否考上大學是未知數。
畢竟1977年恢復高考時錄取率僅4.8%,即便考上還要再等四年,這對於要供養農村父母、重組家庭的老吳來說,根本不敢,更何況吳珊珊是女生,說不準什麼時候就嫁出去了。
而在1983年,中專的含金量堪比現在的211高校,教師崗位在婚戀市場更是香餑餑。劇中吳珊珊婚後住進幹部樓、丈夫是副廠長之子,恰恰印證了這點。
實際上,真正讓吳珊珊一直意難平的,從來不是那張中專文憑,而是父親和後媽的算計。
老吳的算計是中年男人的窘迫,家裡有三個孩子,再加上農村的父母,確實負擔不輕,而吳珊珊一旦高考失利,全家會被拖入經濟深淵,而吳建國也不太敢得罪本地人張阿妹。
而張阿妹也是一直在推波助瀾,她自己早就計劃好了,讓吳珊珊讀中專,儘快出來可以供養吳軍,甚至也讓吳軍去讀中專,而自己的女兒就去棉紡廠,工作很容易就解決了。
這樣幾個孩子的未來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這種區別對待,讓吳珊珊看清自己終究是“外來戶”。
吳珊珊的這種意難平一直發酵,讓她在後期黑化,搶宋瑩房子、逼莊家補課,看似貪得無厭,實則是場遲到的反抗。
工作之後的吳珊珊,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在職場上,她遇到了難題解決不了,把它歸咎於自己的學歷問題,而嫁給廠長兒子,實際上是她急需靠山對抗原生家庭。
爭奪房產,實際上也是想要有底氣,也證明“有人給自己撐腰”。
當她跪在父親面前哭訴時,老吳說了句:“你弟弟將來要靠你”。這句話徹底掐滅了她當孩子的權利——從此她既是長姐如母的“扶弟魔”,又是被吸血的物件。
對比莊超英熬夜備考夜校、黃玲為女兒存嫁妝買房,老吳夫婦的“生存智慧”顯得格外刺眼:
莊家用教育投資跨越階層,最終莊圖南成設計師,而莊筱婷進體制。
吳家則是用短線套現維繫溫飽,三個孩子全讀中專,最終困在流水線和家長里短中。
這種認知差距在90年代下崗潮中徹底暴露:當棉紡廠倒閉、吳父打零工時,當年“穩妥”的中專學歷反而成了枷鎖。
吳珊珊的悲劇,是那個時代千萬個“懂事孩子”的縮影。他們被迫用青春填平家庭的溝壑,卻在多年後發現——那張被偷換的志願表,偷走的不僅是大學夢,更是一個女孩理直氣壯被愛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