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拼抖電商新勢力破局,從流量霸權到供需平權
更新于:2025-04-11 00:34:07

作者|summer郵箱|huangxiaoyi@pingwest.com

貿易,永遠向著效率的增長發展。

正如線上電商的出現,打破了線下門店的地區限制,通過再造一個無限的流量場,破解了店鋪成本與人流量成正比的實體難題。

數年過去,曾經作為顛覆者的傳統貨架電商也陷入流量固化之中。當全網流量不再增長,在有限的水池裡,商家不得不通過競價獲取更多流量資源,導致店鋪經營成本水漲船高,走進了與線下類似的難題之中。

在這樣背景下,新一輪的電商新勢力出現了。

據中金研報和36Kr數據,2017年,以阿裡系和京東為代表的傳統貨架電商曾佔據市場93%的份額,2020年降至85%。而到了22024年底,拼多多GMV已達5.2萬億,抖音GMV為3.5萬億,傳統電商陣營的市場份額降至約50%,新勢力已然崛起。

而在拼多多與抖音之外,騰訊以微信為陣地,搭建起來的公私域生態也快速增長。據微信公開課披露,2024年微信小店帶貨規模高速增長,平臺交易總額(GMV)達2023年的1.92倍,訂單數量增長125%。

這些新勢力為何能在存量市場中找到新增量?他們有哪些共性,其中是否蘊藏著行業下一階段的演變方向呢?我們試圖從行業路徑的復盤中來尋找答案。

1

用“平權”,讓“客戶共謀”轉為“使用者共治”

回顧電商高速發展的上半場,也是品牌飛速發展的階段。彼時,無論是平臺來自品牌的廣告費用收入,還是來自商品大宗交易差價的收入,都讓平臺—品牌形成了“客戶共謀”的聯盟關係,彼此綁定、快速增長。

但隨著互聯網的增長見頂,電商行業增速大幅放緩。據顯示,2024年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4%,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4.6%,網上零售額增長7.2%,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6.5%——增速遠低於電商早期階段的兩位數高增長。

進入存量市場,平臺想要增量,就必須圍繞使用者,挖掘更細緻的需求,鬆綁大品牌,讓更多的中小商家和新興品類有機會去滿足使用者多元細分的需求。

而就在傳統電商平台相繼鬆綁品牌的過程中,電商新勢力率先意識到要做到要圍繞使用者需求,建立供需平權。

首先,為了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平台意識到了“需求平權”。

不同於傳統的消費分級邏輯,當平台意識到需求沒有高低之分,就能從對使用者分級,來實現商家和平臺自身收入最大化的陷阱中跳出,關注到用戶的真實需求,為他們匹配最佳商品,由此提高使用者交易頻次和數額。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人真實的需求只是口渴,平臺不是非要給他推薦一杯高客單價的咖啡或酒飲,低價位的礦泉水可能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無論是在五環內還是五環外,使用者都在追求自身定義下的性價比最大化,不單純受到價格標籤和品牌效應的影響。

其次,在需求平權的基礎上,供給平權成為必然。多元化的需求無法通過單一的供給方式滿足,必須通過去中心化機制,為各類供給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更多供給,更快反覆運算。

這種供需的平權,體現在抖音通過內容生態捕捉用戶的即時興趣和需求,讓創作者可以直接向粉絲推廣商品,實現了從“人找貨”到“貨找人”的轉變;也體現在拼多多藉助C2M模式讓工廠可以直接根據使用者需求生產商品,通過社交拼團和價格優勢滿足用戶的性價比需求,打破品牌溢價的壁壘;更體現在微信生態則依託強社交關係鏈,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提高了交易信任,讓小商家能夠通過私域流量直接服務使用者。

在這一過程中,新電商都改變了傳統電商流量分配偏向頭部品牌的慣性,打破了傳統供應鏈的層級結構。品牌、白牌、工廠、個體戶,衡量價值的標準不在於知名度、規模和客單價,在於是否擁有足夠的開放性和主動性去洞察消費變化,提供同品類具備競爭優勢的產品(服務),高效匹配使用者需求。

通過供需平權,電商新勢力也將行業從流量二八分的“客戶共謀”模式,轉向了靈活變通的“使用者共治”模式,讓用戶通過真實消費行為投票,決定資源分配,從而挖掘出了更多增量。

1

新勢力們如何做到供需平權?

供需平權是電商新勢力崛起的核心理念,但理念如何落地,轉化為實際的平台機制和運營策略?這就需要平臺做到規則平權。

從平臺的底層邏輯開始,就要塑造系統性平權——即商品即資訊,效率至上,站位使用者,不會因為GMV、廣告收入、客戶關係等等原因放棄交易效率,丟掉使用者。

以拼多多為例,平臺通過低價導向的策略,降低了商家入駐門檻,簡化了開店流程,使得更多中小商家能夠直接服務使用者。同時,平臺還通過一系列使用者權益保護措施,如“假一賠十”、“7天無理由退貨”、“先行賠付”等,強化使用者在交易中的地位,平衡商家與使用者之間的權力關係。

其次,則是要用更多緊跟行業變化的規則,為系統提供動力,建立靈活回應使用者需求變化的動態機制。

回顧成立十年以來,拼多多一直在不斷調整平台規則和資源分配方式:從最初的“百億補貼”扶持好商品,增強使用者信任、擴大購買意願,實現商品的薄利多銷,再到“百億減免”扶持優質商家,降低商家經營成本,再到平臺走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用“千億補貼”扶持更廣泛品類,改善平台生態,這種由平臺率先投入,建立起的調整機制,確保了平臺能夠及時滿足使用者的新需求,為新商家提供成長空間,保持生態的活力和多樣性。

在過去幾天,最新推出的“千億扶持”剛剛落地首批惠商新舉措。一方面,在供給側,啟動“2025多多好特產”專項行動,將深入全國農特產區,發揮平臺數字化優勢,幫扶全國“土特產”觸網大迴圈;另一方面,在需求側,百億補貼頻道新增“100億商家回饋計劃”,針對報名百補特定營銷活動的商家,平臺將發放100億元優惠券,協助商家拉動訂單和交易;此外,平台生態上,在“百億減免”的基礎上,平臺大幅下調大家電、二手數碼等類目的店鋪保障金,進一步降低商家運營成本,由此邁進了新階段。

而不同於拼多多以價格為導向,抖音的規則平權則是以內容導向。無論是短視頻種草,還是達人直播,抑或是逐漸個人化、劇情化的品牌直播間,都是一種內容。借助內容,商家們能夠敏銳捕捉使用者興趣變化、發現新趨勢,從而挖掘更多的真實的潛在的需求。

而微信的平權,則植根於社交屬性。基於私域網路沉澱用戶資產,並藉助小程式、視頻號為小商家提供低成本工具,連通公私域,破除流量壁壘。3月31日,微信還將已開通視頻號櫥窗帶貨的達人,升級為“微信小店帶貨者”,進一步轉向全域經營。

可以看到的是,平臺底層機制永遠是電商平台的競爭力所在。在使用者需求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只有平權的生態才能不受束縛,跟隨使用者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讓源源不斷的新需求被滿足,新商家獲得成長。也只有如此,整個平臺才能持續有生命力,從而在變局中脫穎而出。

而這,就是電商新勢力的共性所在。

點個“愛心”,再走吧

Like

Share

Popular

Comment

商湯忙著減重
商湯忙著減重
2025-04-13 10: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