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科博士唐奇握著魯珀特之淚向愛人求婚時,監視器後的導演拍案叫絕,監視器前的觀眾卻分裂成兩個陣營——有人為這"至堅至脆"的極致浪漫瘋狂截圖。
有人對著演員顫抖的指尖皺眉:"這種爆發戲有必要演得青筋暴起嗎?"這場發生在《濾鏡》第18集的求婚戲,意外成為檢驗檀健次演技的試金石。
爭議從劇集蔓延到現實。在作品研討會上,檀健次用"打破標籤化認知"解讀角色內核的發言視頻播放量破千萬,粉絲將其稱為"體制內男友的教科書級示範"。
而某影視區UP主逐幀慢放他含淚摘下濾鏡手鐲的鏡頭,指出"眼球震顫頻率超出正常情緒表達範疇"。
當觀眾還在爭論微表情是否屬於"技術流演技"時,新的熱搜詞條#檀健次研討會金句#再度引發兩極分化的聲浪。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場爭論本質是兩種審美體系的碰撞。支援者盛讚他在審訊室對峙戲裡"用喉結滾動演繹心理防線崩塌",反對者則嘲諷天台獨白戲"每塊面部肌肉都在搶戲"。
有劇評人截取他三年前《獵罪圖鑒》的審訊戲對比,發現如今的他更擅長用肢體語言替代臺詞,比如在說出"性別偏見就像濾鏡"時,特意讓手指無意識摩挲西裝第三顆紐扣。
社交媒體上的顯微鏡式審判愈演愈烈。某知名編劇在超話發文:"真正的好演員應該像水融於容器,可當觀眾透過4K鏡頭看清每滴水珠的顫動軌跡,反而質疑這是刻意製造的漣漪。"
這條隱喻性發言迅速獲得三萬轉發,而心理學博主另闢蹊徑,用"具身認知理論"分析唐奇扶眼鏡時的小指回勾動作:"這種肢體記憶構建出角色可信度,但也可能因過於精準顯得匠氣。
面對海嘯般的討論,檀健次在最新採訪中回應:"演員就像濾鏡,既要放大角色的靈魂褶皺,也要承受被過度解析的代價。"
這句話被做成九宮格海報刷屏,有觀眾發現他當天佩戴的胸針暗藏玄機——那枚幾何形狀的金屬飾品,正是劇中"魯珀特之淚"的抽象化設計。
這種戲裡戲外的互文,讓演技討論升級為當代觀眾審美參與度的現象級事件。當我們在爭論某個鏡頭是否"過火"時,或許該思考更深層的命題:
在4K高清時代,影視表演的評判標準是否需要重構?那些曾被膠片顆粒感柔化的微表情,如今在超清鏡頭下是否承受著不該有的苛責?
值得玩味的是,《濾鏡》研討會召開當日,某視頻平臺悄然上線"演技AI分析"功能,這場始於人工評判的爭議,或將迎來演算法介入的新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