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飛團隊456頁最新報告:中美AI模型性能近乎持平,系統推理成本降至280分之一
更新于:2025-04-10 08:32:53

4月8日,由李飛飛聯合領導的斯坦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所(Stanford HAI)發佈了《2025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5)。這份長達456頁的報告,深入剖析了2024年全球人工智慧行業的發展態勢,揭示了12大關鍵趨勢。

圖片來源:斯坦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所官網

報告認為,AI正變得更高效、更普惠。隨著小模型性能飆升,達到GPT-3.5水平的系統推理成本在過去兩年間下降到了原來的280分之一。

報告還指出,中國高性能AI模型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中美AI模型性能近乎持平。與此同時,中國在AI領域論文數量和專利數量上保持領先地位。

AI性能飆升,表現逐漸接近人類

2023年,研究人員推出了MMMU、GPQA和SWE-bench等頗具挑戰性的新基準測試,用於測試AI系統的極限。

測試發現,僅僅一年後,AI系統的性能便實現大幅躍升——在MMMU測試中得分提升18.8個百分點;在GPQA測試中提高48.9個百分點;SWE-bench測試里更是提升了67.3個百分點。

從整體趨勢來看,AI在各大領域的表現逐漸接近人類,甚至在某些情形下,AI智慧體能在限時程式設計任務中超越人類

在部分評測指標上,AI技術性能表現與人類水平的對比 圖片來源:《2025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

然而,複雜的推理對於AI模型而言,仍然是一個挑戰

在處理類似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題目這類任務時,AI模型表現出色。但面對諸如PlanBench等複雜推理基準測試時,卻仍顯得吃力。即使面對那些已知存在正解的邏輯任務,AI也經常無法可靠地解決邏輯任務,這極大限制了AI在對精度要求極高的高風險行業中的應用

各大模型在PlanBench基準測試上的正確率 圖片來源:《2025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

全球AI投資飆升 

2024年,生成式AI在全球範圍內吸引了339億美元的私人投資,與2023年相比,增長幅度達到18.7%。

與此同時,企業對AI的採用率顯著提升,從2023年的55%上升至2024年的78%。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AI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生產力,在多數情況下,還能縮小工作力的技能差距。

值得關注的是,將生成式AI應用於至少一項業務職能的企業數量出現了激增。2023年,這一比例僅為33%,而到了2024年,該比例躍升至71%,增幅超過一倍。

2017年至2024年,將AI應用於至少一項業務職能企業的比例不斷上升 圖片來源:《2025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

中美模型性能近乎持平

數據顯示,美國在AI模型的數量上處於領先地位。2024年,總部位於美國的機構擁有40個知名AI模型,超過中國(15個)和法國(3個)。

圖片來源:《2025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

不過,報告強調,中美模型之間的性能差距正在迅速縮小。以MMLU和HumanEval等主流基準測試結果來看,2023年,中美頂尖模型之間的性能差距還在兩位數,然而到了2024年,這一差距已大幅縮小,幾乎處於同一水準。 

與此同時,中國在AI領域論文數量和專利數量上依舊保持領先地位

小模型性能飆升,推理成本降至280分之一 

報告指出,AI正變得更加高效、經濟實惠和易於獲取。

隨著小模型性能提升,達到GPT-3.5水平的系統推理成本在過去兩年間下降至280分之一。在硬體層面,成本每年下降30%,而能源效率每年提高40%。

2022年,在MMLU基準測試中,得分超60%的最小模型是PaLM,參數量為5400億。到了2024年,微軟Phi-3-mini僅用38億參數,就取得了同樣的實力。這代表,兩年多的時間里模型參數減少了142倍。

此外,開源模型正在迎頭趕上,與閉源模型的差距逐漸縮小。2023年,開源模型明顯落後於閉源模型。而到2024年,這一差距幾乎消失。2024年1月初,頂尖閉源模型在大模型競技場排行榜上以8.0%的成績超過了頂尖開源模型。而到2025年2月,這一差距已縮小至1.7%。

2022年至2024年,在MMLU上得分高於60%的小模型 圖片來源:《2025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

中國對AI的態度最樂觀

在對AI的態度方面,中國是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中最樂觀的

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有83%的人認為AI產品和服務利大於弊,排在後面的是印尼(80%)和泰國(77%)。相比之下,美國(39%)、加拿大(40%)等的樂觀情緒遠低於中國。

2022年至2024年,各國認為“使用AI產品和服務利大於弊”的比例 圖片來源:《2025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

不過,從整體趨勢而言,各國對於AI的樂觀情緒正逐漸升溫,特別是在一些曾對AI最持懷疑態度的國家。數據顯示,自2022年起,美國認為“使用AI產品和服務利大於弊”的比例提升了4%,加拿大增長了8%,法國增長了10%。

三分之二受訪者稱AI將在未來3至5年對日常生活產生顯著影響

從醫療保健到交通運輸,AI正迅速從實驗室走向日常生活。

2023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223款AI醫療設備,而2015年僅有6款。

1995年至2023年FDA批准的AI醫療設備數量 圖片來源:《2025年人工智慧指數報告》

道路交通同樣因AI技術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自動駕駛汽車不再只是實驗,而是逐步駛入現實生活。

美國最大的運營商之一Waymo每周提供超過15萬次自動駕駛服務,而百度旗下的“蘿蔔快跑”(Apollo Go)無人駕駛計程車隊已在中國多個城市正式投入運營。

此外,人們對AI融入日常生活的期待與認可度正在上升。據統計,全球範圍內,有多達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在未來三到五年內,AI產品及服務將對日常生活產生顯著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