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江心島上讀文獻做實驗
更新于:2025-04-10 07:59:36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

王驍鵬 受訪者供圖

■ 本報記者 李思輝 實習生 郝麗

最近,位於湖北宜昌市的三峽大學,一個叫王驍鵬的青年學者成為師生關注的焦點。此前,絕大多數人對他“沒啥印象”。

近日,由三峽大學講師王驍鵬主導的評論文章在《自然》發表,文章探討了流域數字孿生模型的技術框架、應用價值及實施路徑,為中國長江的智慧水利建設提供了新視角。

身在“雙非”高校、遠離省城、非海歸的年輕講師能在頂刊發表文章實屬不易,王驍鵬是怎麼做到的?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王驍鵬表示:“這看起來非常突然,實際上醞釀已久。”

“文獻驅動”的研究方式

1986年出生的王驍鵬是宜昌本地人,博士畢業於四川大學。

“沒有海外留學經歷,沒有大牛導師,要想做出高水準的成果,只能採取笨辦法:把頂級期刊當成研究對象進行研究。”過去五六年,他把“文獻”當成一項重要工作對待——他幾乎讀遍了自2018年以來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所有與水利、生態、人工智慧等交叉領域相關的論文,對於一些重要文章還做了詳細的解構和分析,儘管“這是一個非常枯燥且需要持續很長時間的過程”。

“近幾年,《細胞》《自然》《科學》上發表的相關核心文章大概有幾百篇,這些文章我都爛熟於心。大量看文獻不僅讓我獲悉了國際同行對前沿科學技術問題的關切,而且讓我瞭解了先進的科研思路和方法。”王驍鵬介紹,在這些文章中,有兩篇對他啟發最大。

一篇是2017年《自然》發表的一篇關於亞馬孫河流大壩修建的論文,該文介紹的情況與長江治理面臨的困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另外一篇是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夏軍在《自然-水》上發表的關於“長江模擬器”的思考,文中的研究思路給了他很大的啟發,“為研究注入了新視角”。

“文獻驅動”的研究方式,一方面讓王驍鵬心裏越來越清楚優秀的文章應該怎麼寫;另一方面,也讓他找准了自身研究和國際趨勢之間的契合點。

反覆思量後,他決定結合三峽大學在水利水電方面的學科優勢,瞄準“長江的龐大數位孿生如何防止洪澇災害”這一方向,開展系統研究。

江心島上做實驗

“最近一年多,我幾乎處於閉關狀態。除了上課,基本上都在書房和島上閱讀文獻、做研究。”王驍鵬口中的“島”是指長江中的西壩島。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湖北宜昌市位於長江中上游,是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所在地。長江流經此地,江中出現兩個並列的江心沙洲,其中一個叫西壩。西壩島四面臨江,獨立江心,形成一道獨特景觀。

過去幾年,王驍鵬和同事開展研究的實驗室——智慧長江與水電科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智慧長江實驗室)就在西壩島上。

從三峽大學南門出發,穿過西陵二路,跨過至喜長江大橋,不過十多分鐘的車程便能抵達這間位於島上的實驗室。透過實驗室的窗戶,長江的壯闊盡收眼底,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拍到江豚。

2022年5月18日,水利部組織開展《數位孿生流域建設先行先試實施方案》,旨在以數位孿生流域建設帶動智慧水利建設,提高水利決策與管理的水準。由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智慧長江實驗室,正是智慧長江相關研究的重要平臺。

一批來自長江科學院、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三峽大學等單位的學者聚集於此,自由地開展學術交流。“這種開放式的交流和思維碰撞容易產生靈感。我們交流的範圍包括防洪、發電、航運、生態、補水等各方面的前沿或熱點問題,團隊成員為文章的撰寫提供了很大的説明。”王驍鵬說。

“數位孿生正從單一治水工具升級為文明解決方案——它既破解了‘航運與生態爭流’的千年困局,也用數據紐帶串聯起水利工程的科學性與人文性。我們的文章比較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的這一做法。”王驍鵬說。

有海外研究者評論:“技術無法完全消除天災,但能讓人類與自然對話時多一分從容。中國長江的智慧水利建設,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社交活動幾乎為零

2023年,王驍鵬撰寫了一篇相關文章,首次投稿《自然》,結果被拒。2024年,他換了一個視角,圍繞“長江的龐大數位孿生如何防止洪澇災害”,再次撰寫文章。投稿后,團隊與編輯展開20餘輪“攻防戰”,3頁正文背後是大量的解析論證材料、數據驗證資料和配圖。

讓王驍鵬印象深刻的是,2025年除夕夜,編輯連發兩封郵件催促補圖和提供新材料。他緊急打開電腦進行修改,之後連續20天不斷優化方案。這是個讓人比較尷尬的時間,因為春節的原因,收集相關數據和材料的工作更加困難。

為了方便和編輯溝通,他把自己的作息時間調整至和英國倫敦時間一致,以期充分做好“適配”。最終,這篇文章得以發表。

文章發表後,不同於學校其他師生的“興奮”,王驍鵬反倒很清醒。他婉拒了多場學術報告邀約。為此他作出解釋:“原因有兩點。第一,這隻是一篇評論(Comment)文章,而非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它只是我們前期工作的一個過渡性成果。”

記者瞭解到,《自然》上的“Comment”欄目通常聚焦科學界或社會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議題,例如科學政策、倫理問題、研究趨勢、跨學科討論等。它們不是傳統的實驗研究論文,而是觀點性或分析性文章。

與Research Article文章相比,Comment文章不需要提供原創實驗數據,準備時間可能更短,但對洞察力和寫作能力的要求更高,更考驗作者對議題的深刻理解和表達能力。

“第二,我得全神貫注地推進實驗。過去一年,我的社交活動幾乎為零。這樣的工作狀態預計還將持續至少兩個月,直至課題圓滿結束。”王驍鵬說。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科研需要保持一定的連續性,最好不要被打斷。得益於學院領導的理解和包容,除了上課外,我幾乎是‘閉關’狀態。文章發表的背後,是心無旁騖的鑽研和點點滴滴的積累。”

用思維點亮智慧課堂
用思維點亮智慧課堂
2025-04-11 07:57:44
解鎖“AI” 智啟教育
解鎖“AI” 智啟教育
2025-04-11 09:34:17
讓閱讀 成為一種習慣
讓閱讀 成為一種習慣
2025-04-11 09: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