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4 月 9 日消息,“人類意識”被認為是科學前沿的未解難題之一,DNA 雙螺旋結構和中心法則提出者認為“屏狀核是意識產生的關鍵區域”。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牽頭的團隊發現,獼猴與啮齒類動物屏狀核的結構、細胞類型和分佈存在顯著性差異。這一成果於 4 月 3 日發表在 Cell 期刊。該成果為理解人類意識產生的進化機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研究發現獼猴屏狀核按照皮層投射偏好可分為四個亞區,獼猴屏狀核與小腦外所有皮層腦區和皮層下核團相連,是大腦的連接中樞,並且屏狀核內部在前後軸方向存在廣泛聯繫,為靈長類意識的產生提供了多模態資訊整合的基礎。
IT之家查詢獲悉,該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與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法國國家衛生與醫學研究院(INSERM)幹細胞與腦研究所,臨港實驗室、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騰訊生命科學實驗室等單位科研團隊合作完成。
此外,3 月 24 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中心,聯合杭州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臨港實驗室、騰訊 AI 實驗室和上海腦中心等科研單位,利用覆蓋全基因組範圍的單細胞轉錄組和空間轉錄組技術,構建了具有單細胞解析度的小鼠大腦圖譜,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Neuron》雜誌,為大腦功能的理解提供了全新的空間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