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報案!雷軍扇了友商一巴掌
更新于:2025-04-09 12:09:52

一起高速燃爆的車禍事故,讓整個小米造車部門陷入了沉思。

作為扛起小米汽車宣傳與行銷大旗的雷軍,在車禍報導刷屏全網后的數天內,他一改往日5G衝浪達人的屬性,變得沉默寡言了。

截至目前,雷軍個人微博在4月份只發了兩條帖子,一條是代表小米站出來,對事故做出回應的,一條是以平靜的口吻說出“小米的創業路已走過了15年”,後半句“這隻是開始,我們會繼續努力”,像是對小米汽車上市一周年的階段性總結。

圖源:微博@雷軍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SU7被拒保?

小米:已報案!

近期,社交平臺上突然冒出多位網友,分享自己小米SU7續保的糟心事,有人被保險公司“已讀不回”,甚至被保司員工刪除好友,有人則面臨保費飆升至萬元以上。

一時間,“小米SU7被拒保”的消息甚囂塵上,逼得小米連夜報警闢謠。“小米公司發言人”稱,經與合作的五大保險公司逐一確認,得到的答覆均是從未出具過任何拒保通知,相關文件確系偽造。

圖源:微博@小米公司發言人

這場鬧劇看似是小米的“鍋”,實則撕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通病”——新能源車險,貴到讓車主懷疑人生。

先來拆解這場“拒保羅生門”的真相。

根據小米官方回應,網傳的保險公司拒保檔是偽造的,合作保險公司均否認拒保政策,且車險服務正常運轉。

但車主們的抱怨也並非空穴來風。

一位溫州車主到了續保日期,卻沒有保險公司主動聯繫自己;蘇州車主附加400萬元三者險后保費飆到10240元。而小米客服推薦的“官方合作保險+1299元服務包”,也被吐槽“變相限制選擇權”。

圖源:抖音

所以,表面的真相是保險公司沒有“拒保”,但新能源車險定價機制確實讓車主肉疼。

舉個直觀的例子。一輛21萬的小米SU7,首年保費約6000-8000元,接近50萬油車的水準。

其實,相較於燃油車,新能源汽車保費較高,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中國銀保信發佈的《新能源汽車保險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新能源汽車的平均保費比燃油車高出大約21%。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更是表明,2023年新能源汽車車均保費達4395元,較燃油車高出63%,保險行業承保虧損高達67億元。

這局面,可以說車主和保險公司“兩敗俱傷”。

鬧劇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新能源汽車的保費居高不下呢?

答案就埋在“風險高”這三個字裡。

先說說出險率,你可能想不到,新能源汽車的出險率比燃油車要高。某財險公司數據顯示,兩者差距高達70%。

這主要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的車主相對年輕,35歲以下車主佔比較燃油車高14%。車主駕駛經驗相對不足,再加上新能源汽車動力性能強、提速快、噪音小,行駛過程中外界不易察覺,這些都導致相對容易出險。

再一個就是維修成本,這可是個大頭。

新能源汽車大多採用了一體化壓鑄技術,雖說這技術能降低生產成本,可一旦車身受損,維修起來可就麻煩了,只能整體更換車身,費用自然就上去了。

而且,新能源汽車的智慧化配置也不少,像雷射雷達、各種感測器這些,一旦發生剮蹭或者碰撞,很容易損壞,關鍵是這些智慧化配件還處於市場化推廣初期,成本比較高,換個一兩個,那維修費用就蹭蹭往上漲。

2022年就有有過報導,一輛小鵬P5與小轎車發生輕微剮蹭,4S店給出的維修報價竟然高達19022元,就因為一個雷射雷達的原廠件價格就將近9000元,這維修費用誰看了不咋舌?

圖源:微博@小鵬汽車

此外,保險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

新能源汽車發展時間短、車型反覆運算快,保險公司很難積累有效的風險數據,這就導致在定價的時候,沒有足夠的依據,只能提高保費來降低自己的風險。

相比之下,燃油車市場成熟,保險公司對各種車型的風險狀況瞭若指掌,定價也就更精準、更合理。

只是沒想到現實依舊扎心,新能源車險行業整體連年虧損,保險公司已經賺不到錢了,只能將壓力推給車主,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新能源汽車行業集體渡劫

新能源車被吹捧為未來大勢所趨,但現實是,它的軟肋不止續航焦慮,還有保險、維修、殘值率等配套“刺客”。

若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新能源汽車想徹底取代燃油車,恐怕遙遙無期。

所以說,在新能源汽車這個大舞臺上,各個品牌並不是各自為戰的獨行俠,而是同坐在一艘船上的隊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就拿小米近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智駕問題來說,表面上只是小米SU7的一起事故,但引發的卻是公眾對整個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安全性的質疑。

這幾年,新能源汽車自燃、智能駕駛事故時有發生,讓人心裡直發怵。

新能源汽車技術更新換代快,很多新技術還不夠成熟,像智慧駕駛輔助系統,雖然聽起來高大上,但在複雜路況下,可靠性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圖源:微博@小米汽車

而且,部分車企為了追求銷量,過度宣傳一些功能,卻沒有充分告知消費者潛在風險,導致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產生誤解,一旦出了事,對品牌信任度也會蒙上一層灰。

另外,續航里程虛標問題也需提起重視。廠家宣傳時說得天花亂墜,實際使用中卻大打折扣,這也讓消費者覺得自己被忽悠了。

“買時爽,養時痛”的產業鏈短板,是時候被正視和解決了。否則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在反覆透支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信任。

雖說這次小米SU7拒保只是一個謠言,但新能源汽車保費普遍偏高,這已經不是個別品牌的困擾了,而是整個行業都要面對的難題。

就像特斯拉車主自嘲的那樣,“買電車省下的油錢,全交給保險公司了”。

這需要所有品牌一起想辦法,推動技術進步,降低維修成本,完善保險服務,這樣才能讓消費者安心,讓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雷軍說“造車是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但新能源車的“創業”,顯然需要全行業一起扛起這面大旗。

畢竟,當保費、維修費貴到讓年輕人“第一輛車”變成“最後一輛車”時,誰還敢為未來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