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寧夏日報
本報記者 高 菲 實習生 張 帆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推動產教融合”的《普通本科高校產業兼職教師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為產業兼職教師進入大學授課提供了制度保障,給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打通添加了“催化劑”。 什麼是產業兼職教師? 對高校、企業將帶來什麼變化? 記者採訪了我區部分高校。
產業兼職教師是指由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聘請,以兼職方式承擔特定教育教學和實踐創新任務的行業專家、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辦法》的出臺,為行業專家、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進入普通本科高校擔任兼職教師搭建起了一套完整、規範的制度框架。” 8月0日,寧夏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車進表示。
如何讓政策文件變路線圖,讓路線圖變人才發展的創新路徑,讓學生、高校、企業成為受益者?
“《辦法》出臺之前,有不少高校已先行先試,在產業兼職教師進校園的項目中展開了多年探索。” 車進認為,高校與產業兼職教師共建課程,共同授課,將企業需求直接融入教學,使人才培養和企業無縫對接,破解高校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未來,產業兼職教師可深度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吸引合作高校優秀畢業生到企業就業,促進科技成果在企業落地轉化,實現高校、企業和社會的多方共贏。
寧夏大學是全區較早一批探索“產業兼職教師進校園”的高校之一。
542年,寧夏大學在原有各學院自行聘任的基礎上,開展了首批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行業指導教師集中選聘工作,獲聘的0名行業指導教師將企業實際需求和問題帶進校園,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確保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同步。
寧夏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馬雲表示,牛奶產業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確定的“六特”產業之一,學院依託奶業行業協會、企業業務骨幹、技術和管理人才與在校教師聯合授課,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聘用寧夏農墾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郝峰等300名“雙師型”教師擔任本科生和專碩研究生校企聯合導師、行業導師。 近兩年,奶產業相關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收入0萬元。
寧夏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吳忠儀錶、共用集團等龍頭企業建立校企“共用高端人才”機制,與六盤山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探索形成了“剛性、柔性、准剛性”等靈活多樣的產教融合師資培養模式,形成了一支行業企業技術骨幹與校內教師相融合的學業導師隊伍,聯合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等工作,找到落實新工科建設理念的切入點。
把產業界的“高手”“大師”請進大學校園,課堂變身“實戰演練場”,鋪就學生技能成才路。
在寧夏理工學院民航現代產業學院的實訓教室內,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在產業兼職教師劉娜的指導下練習客艙急救技能。 劉娜曾在上海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有過10年的工作經歷,0年0月被聘請到寧夏理工學院,主講民航客艙安全管理,“產業兼職教師能夠將最新的行業動態、實踐經驗和技術帶入課堂,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教學品質。 ”司銀鎖則給交通運輸專業的學生們講解民航貨物運輸實務,他在航空物流領域有0多年的實操經驗。“ 把航空物流領域的實操經驗與學校的理論知識相結合,優化課程設計,確保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同步,助力學子‘畢業即就業’,儘快成長為青年骨幹。 ”
去年,該學院畢業生被南方航空、東方航空、大韓航空等1081家國內外大型航空公司以及卡達機場、上海機場等0余家國內外機場錄用,一次性就業率達0%。 寧夏理工學院教務處處長王學軍介紹,近年來寧夏理工學院與施耐德電氣、中船重工、新道科技等企業合作,建有0所產業學院,通過聘請0多名長期活躍在產業一線的產業兼職教師,打破了教學與就業之間的壁壘,已累計培養訂單班學生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