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站在高處就會感到恐懼不安?這是心理疾病還是生物本能?答案是:刻在你基因里的保命程式。
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我恐高症最嚴重的時候,那時還在西藏部隊,到米林玉松台駐訓。快到的時候,喏,就是地圖上這個地方,我看到山上有一個洞,就帶著幾個士兵上去看,結果是個懸崖過不去。
這時候想下來,一看山下腿就軟了,脊背發冷,又不好在士兵面前露怯,就說我們翻過山去吧,過去就是玉松台。結果那邊也是一樣的陡峭,後來倒退著,抓著草和灌木,一步一步挪下去,身上被汗水全部打濕了,回去的時候人攤在地鋪上睡到下午,噩夢一個接一個。這個印象太深刻了,那個洞應該還在,有西藏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就在雅魯藏布江邊。
現在知道了,其實恐高不是我們懦弱,而是遠古祖先的生存智慧,讓你的基因能夠傳承到現在。30010,000 年前,人類祖先剛從樹上下來開始直立行走,從高處墜落就成了最致命的頭號威脅!一次5米高的墜落,就足以讓原始人類骨折、內臟破裂甚至當場死亡。那些對高度有天然恐懼的人,更容易避開懸崖峭壁,更容易把基因傳給下一代。
科學研究發現,當你站在高處,大腦的杏仁核區域立即被啟動,釋放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引發"戰或逃"反應。你的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腿部發抖,這是身體在說:"危險,趕緊退後!"有趣的是,6個月大的嬰兒在"視覺懸崖"實驗中已經表現出恐高反應,即使他們從未經歷過墜落。這不是學來的,是刻在DNA裡的本能。
人類的前庭系統(內耳平衡器官)能精確感知高度變化。當視覺資訊與前庭系統的數據不匹配時,更簡單說,就是眼睛和身體的“感覺”不一致,大腦就會覺得情況不對勁,發出警告讓你小心,這個警告就是眩暈和恐懼。這套系統在原始環境中堪稱完美,幫助我們避開致命的高處危險。
但你知道為什麼現代人還會恐高嗎?因為你的基因還停留在石器時代,而你的環境已經進入摩天大樓時代了。古代幾乎沒有安全的高處環境,但現代社會到處是玻璃棧橋、觀光電梯和摩天輪。
你的大腦沒有"這個高處是安全的"的識別機制,因為在進化歷史上,幾乎沒有"安全高處"這種東西。這就像電腦裝了個過度靈敏的防病毒軟體,把什麼檔都當成了威脅。更有趣的是,研究發現大約2-5%的人群有臨床級恐高症,但輕度恐高反應在人口中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一。在原始環境中,完全不恐高的人可能因冒險而喪命,而過度恐高的人則錯過了重要資源。
不同民族的恐高程度也有差異,比如生活在山區的人普遍恐高程度較低,這也是環境適應的結果,不同地形決定了危險感知的敏感度。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夏爾巴人能在懸崖峭壁間如履平地,這就是環境適應明顯降低了恐高反應。
但這個系統在現代生活中時常適得其反,一個安全的摩天大廈觀景台可能引發和真實危險同樣強烈的恐懼感。知道嗎?一個高處跳台的恐懼感,可能會讓你的腎上腺素分泌量,相當於面對原始環境中的一頭猛獁象。
如何克服恐高症?首先別視它為缺陷,而要理解這是你體內運行了數百萬年的保護系統。其次採取漸進式暴露,從低高度開始,慢慢增加高度,讓大腦重新校准恐懼閾值。最後學會呼吸調節和認知重構,告訴自己"我很安全,這隻是我的原始大腦在多疑"。研究顯示,經過系統訓練,70-95%的恐高症患者能顯著改善癥狀。
記住,你的恐高反應只是一個古老的生存軟體,在現代社會可以進行更新優化。不用去對抗你的基因,但可以給它一些新指令,畢竟這個程式的初衷和你一樣,都是讓你好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