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中產都要跑不起了
更新于:2025-04-08 18:46:42

近年來,馬拉松從一項極限運動演變為中產階級的“精神符號”,卻又因高昂的參賽成本、商業化的裹挾,逐漸成為一場“錢包瘦身快於身材”的消費狂歡。

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春季全國馬拉松賽事參與人次超500萬,但背後卻是越來越多中產跑者的焦慮:“月薪兩萬,已經跑不起馬拉松了”

我有好幾個朋友都是馬拉松的愛好者,今年1月份,剛在廈門跑完馬拉松回來,一點點計算著這一趟的費用:報名費200元,來回機票2000多,住宿費1000多,姜母鴨100多,海鮮大排檔幾百塊,土筍凍、沙茶面、沙茶肉串——越往後算,支出名目越跑偏,彷彿變成了廈門美食盤點,零零碎碎算下來,一共花了五六千元,“這跑個步也不便宜啊”。

很多人理想中的跑馬是出個報名費,頂多再加上來迴路費,跑完走人,既鍛煉身體,還支出可控。但現實情況是,人一到目的地,單純的跑步就變成來都來了,轉一轉吧。所在城市要是有朋友約出來見一面聚個會,聚會嗎,吃飯必須的,消遣再算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實現跑個“窮馬”,錢包就在遊山玩水中一點點被掏空。

翻看社交平臺,順利完賽的跑馬者們,一邊分享自己的成就感,一邊感歎,“比起身材,瘦身更快的是錢包”。有人到香港跑馬,假都請了,乾脆把澳門也去了,“港澳一趟下來,一周花了一萬多元”;有人粗略估算了一年跑馬的開銷,居然花了五萬多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有人曬出一整牆的馬拉松獎牌,懂點門道的人立刻評論,“指定燒了不少錢”。

每場比賽,都會有賽場攝影師抓拍,這是不少女跑友最期待的環節。

每次比賽前,我朋友都會買好幾套好看的運動套裙,精心搭配,還會提前兩個小時起床化妝、做造型,“一切為了出片”。看到好看的照片,肯定要買下,有時候遇到出片多的時候,十幾張照片打包買走,“也得幾百塊”

比賽前,人人都想把每一筆錢花在刀刃上,回過頭來發現,“跑馬到處都是刀刃”。

報名費是第一筆,裝備也省不下——“跑表必須心率爆表,跑鞋必須碳板帶閃電,運動服必須騷到被交警攔”,而對於老江湖來說,比賽主打社交屬性:“跑完42公里不炫火鍋,對得起剛燃燒的卡路里?”,跑友聚餐AA帳單比配速更刺激。

2011年時,國內馬拉松賽事還只有22場,到了2016年,這個數位躍升到600多場。2019年是馬拉松賽事數量的巔峰,全國進行的各類路跑賽事已多達1164場,幾乎每天都有3場馬拉松在進行。

而且,這幾年馬拉松抽籤比完賽還難——中籤率越來越低,也直接催生了賽事黃牛,有人在二手交易平台中公開放出各類馬拉松賽事的名額,據說最高上海馬拉松甚至炒到了5000元以上,相當於報名費的5倍了。

馬拉松賽事所在的城市也會迎來“潑天的富貴”。

為了推廣馬拉松比賽,很多地區都拿出了“絕活”,其中最吸引人的還是美食。今年的柳州馬拉松,直接把螺螄粉當作賽時補給,主打“最臭馬拉松”。武漢馬拉松,除了提供麵包和水,還推出了小龍蝦、熱乾麵,“爆改自助餐”。順德馬拉松擺出一排烤雞當作補給,有的選手從32公里拿雞腿,一直吃到終點,馬拉松變成“42公里流水席”。

無錫馬拉松還推出了“購房大禮包”,憑藉馬拉松的參賽證明,在無錫買房能獲得3萬到8萬元不等的補貼。

當馬拉松被賦予“毅力”“健康”等標籤,成為中產標榜生活方式的工具。本科以上學歷跑者佔比超60%,企業管理者、機關職員構成主力,他們通過獎牌、社交媒體“曬圖”尋求認同。

當馬拉松被資本重塑為“高成本競賽”,其健康與精神內核逐漸異化。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跑者年均花費1.1萬元,半數外地參賽者單次支出近4600元。

對於一場知名度不斷上升的馬拉松賽事來說,賽方、品牌方、專業運動員似乎都是贏家,但比賽支出的每一分的錢,最終的買單者還是普通的跑馬者們。

馬拉松的終點不應是錢包的瘦身,而是個體在生活節奏中找到平衡。或許正如姚明所言:“跑步的權利屬於所有人,無需被裝備和成績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