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紅嬋迎來成年後的第一場比賽。
遺憾的是,她未能奪冠。
不過,這樣的結果也算意料之中。
01
4月6日,剛滿18歲的全紅嬋迎來了成年後的第一場重要比賽——
2025年世界泳聯跳水世界盃墨西哥站女子10米跳台決賽。
這場比賽不僅是她成年後的首次亮相,也是她面臨發育關挑戰后的一次重要考驗。
但可惜的是,全紅嬋在第三跳207C的動作上,出現了小瑕疵。
最終得分414.4,以4.95分之差惜敗陳芋汐,與冠軍擦肩而過。
賽后,全紅嬋接受記者採訪,她坦然表示:
這個成績也算意料之中。
前段時間訓練的不是特別好,這個成績她覺得還算可以。
不過,當她說出“曾經的感覺可能找不到了”,還是讓人感覺到了她的失落。
比賽結束后,全紅嬋更新一則社交動態。
曬出與隊友和陳芋汐的合影。
可以看出,比賽失金雖讓她有短暫失落,但天性搞怪樂觀的她,並沒有被比賽結果影響太久。
畢竟身為專業運動員,參加的賽事不計其數。
全紅嬋應該也是深諳“有競爭才有進步”的賽場規則。
然而有人卻不這樣認為。
有人在網上吐槽全紅嬋“真菜啊,這都拿不到金牌”;
還有人覺得陳芋汐這樣的運動員更有前途,話裡話外都在故意拉踩全紅嬋。
但也有網友理解全紅嬋,並暖心鼓勵她:
其實,勝敗乃兵家常事,競技體育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不確定性。
而且,一個人不可能永遠獨攬冠軍。
所以冠軍換人做,也是常事。
對全紅嬋,不必過於苛責。
從賽事畫面中能看出,全紅嬋確實壯碩了不少。
可全紅嬋自出道以來,幾乎成了“冠軍收割機”。
如今因體型發育變化成績有所下滑,是成長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階段,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02
這次失利並非偶然。
早在巴黎奧運會之前,全紅嬋就面臨過發育難關。
出身廣東湛江農村的全紅嬋,7歲時被教練發掘。
此後多年,她憑藉“99%努力+1%天賦”,以及每天400次起跳和上千次入水的刻苦訓練,
最終在東京奧運會上,以466.20分的“天花板”成績一戰成名。
那年她14歲。
可東京奧運會后,她卻迎來了連續3年的失利期。
2022世錦賽、2023世錦賽、2025跳水世界盃分站賽,全紅嬋都輸給了陳芋汐。
蓋因14歲之後的她,正處於發育期。
增長的身高和增加的體重,使她原本輕盈的動作出現變形,核心力量與動作協調性發生改變。
這些都極大的影響了她的動作精度和空中姿態。
她的招牌動作207C的成功率,從東京週期的87%降到了巴黎週期的63%。
這種變化,是很多女子跳水選手都難以避免的“發育關”。
不少天才少女,因發育難關不得不黯然退場。
解決這樣難題的方法,只有更加刻苦的訓練。
面對發育挑戰,全紅嬋增加了體能與力量訓練。
她每天堅持高強度訓練,涵蓋陸上類比跳和水中練習,完成90分鐘的水下負重訓練。
同時,她還要嚴格控制飲食,甚至連飲水量都要精確計算。
三年汗水與咬牙堅持,在教練陳若琳的説明下,全紅嬋成功突破發育關,
在巴黎奧運會上重現“水花消失術”,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奧運三金得主。
成功衛冕時,全場都為她起立喝彩。
03
事實上,全紅嬋在跳臺上的表現,不僅僅是她個人的挑戰。
她的背後還藏著更多人們看不見的「重量」。
發育關對女子跳臺選手來說,從來不是新鮮詞。
伏明霞、郭晶晶因身體發育轉戰跳板。
勞麗詩、賈童因扛不住壓力不得不退役。
就連“跳水皇后”陳若琳也曾每天只吃一頓飯,硬扛著饑餓與訓練強度對抗。
而全紅嬋的隊友陳芋汐,身高三年猛躥的代價是「一天稱十次體重」。
連喝口水都要掐著刻度算——她的體重上限是43公斤,多一兩都要被教練“敲打”。
這些數字背後,是女孩們用青春和汗水與生理規律“硬剛”的戰場。
全紅嬋這次失金,不過是這條荊棘路上的一個小土坡。
三年來,她既然能在巴黎成功衛冕,就能再次重新站回巔峰。
有人嘲諷她“菜”,卻忘了東京奧運會橫空出世時,她也不過是個沒去過遊樂園的農村丫頭。
如今輿論的風向,像極了當年對待劉翔的捧殺與棒殺:
贏了是“天才少女”,輸了就是“傷仲永”。
可競技體育哪有常勝將軍?
陳芋汐同樣被發育關折磨到崩潰,採訪時坦言“連呼吸都怕長胖”。
但人們只盯著她奪冠的瞬間鼓掌,卻選擇性忽略她背後的血淚。
觀眾愛看逆襲劇本,但真實的人生往往是一地雞毛里撿糖吃。
全紅嬋在採訪裡那句“曾經的感覺可能找不到了”,不是賣慘,不是藉口,而是失利后的清醒:
她比誰都清楚,發育關不是藉口,是必須跨過去的成人禮。
金牌固然耀眼,但比金牌更珍貴的,是享受比賽的過程和超越自我的勇氣。
天才的劇本也不止有“一帆風順”,還有“觸底反彈”。
當全紅嬋們一次次扎進水裡時,她們對抗的不只是地心引力,還有人性對完美的貪婪。
而我們能做的,或許就是在她們暫時沉入水底時少些嘈雜。
畢竟鳳凰涅槃前,總要經歷幾口嗆水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