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能”養出冷水魚
更新于:2025-04-08 14:19:52

周夢嬌

濱海縣陶灣海洋牧場陸上冷水魚養殖試驗基地。人民網 周夢嬌攝

養了十幾年淡水魚的王晨浩,第一次嘗試養海魚,而且是利用液化天然氣釋放的冷能養殖冷水魚種。這對他是個新鮮活,而對江蘇鹽城濱海縣則意味著新增一個靠海吃海的領域。

“走,帶你去看看。”上午9時,到了放水時間,濱海縣陶灣海洋牧場陸上冷水魚養殖試驗基地技術員王晨浩向輸水管道源頭走去,10多個圓形養殖池分列兩側,池裡分別養殖有三文魚、硬頭鱒、鱘魚、多寶魚等。

養殖池裡的水,來自中海油鹽城綠能港LNG接收站的生產用水,通過一條直徑16釐米、長2000米的管道,每天3次定時輸送。

從LNG接收站到新法養魚,這種奇妙嫁接是怎麼實現的?

中海油鹽城綠能港的LNG儲罐。人民網 周夢嬌攝

原來,養殖高經濟價值的冷水魚,控溫是最大的限制條件。就在去年6月,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中海油鹽城綠能港6座LNG儲罐全部建成,專案一期及擴建專案穩定氣態最大外輸量達420萬噸/年,可釋放冷能約348萬吉焦。

零下162℃的液化天然氣,需要與海水換熱、升溫,才能以氣體形式向外輸送。這個過程中釋放的冷能,能讓海水溫度降低5℃。

“如果冷能排入大海,導致海水溫度降低,就會破壞海洋生態。”濱海港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歡說,而如果把換熱過的海水放進池子做成“魚塘”,就實現了資源化利用。

LNG冷能交換中心。人民網 周夢嬌攝

“拿自然狀態下的三文魚來說,魚卵在淡水中孵化、銀化,隨後進入海裡長至成熟,再洄遊到出生的河流產卵。”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劉寶良曾多次實地考察,“只要提供合適的水溫、水質、餌料,就能實現洄遊性冷水魚的近海或者陸上養殖。”

去年7月,濱海縣農旅集團聯合中海油江蘇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依託黃海水產研究所的技術支援,建成國內首家利用冷能養殖冷水魚的試驗基地。

“這種模式能否養好,一開始我們心裡也沒底。”王晨浩介紹,技術團隊搭建了海水魚工廠化迴圈水養殖系統,針對鹽城近海海水泥沙量大、水質不穩定等特點,提升原水處理工藝,同時減少換水率,讓水質更穩定。他們還多方請教水產專家,不斷調整養殖參數。

王晨浩在給三文魚餵食。人民網 周夢嬌攝

走在一期10畝規模的養殖實驗基地,一路可見各式監測設備,養殖池內水位、溶氧、溫度和水體交換量等均由物聯網平台實時監控。王晨浩依次檢查排汙閥門、氧氣閥門、回水閥門等,並在智慧管理系統里記錄下魚群生長情況。10時許,他拎著複合配比的魚飼料開始餵食。

“這批三文魚去年投放時約200克重,兩年時間就能長成10斤左右的成魚,預計明年上市時可以賣到100元/斤。”王晨浩透露,基地二期150畝正在擴建,設計年產能達24噸。

時下,這座養殖實驗基地每天利用冷能6吉焦,相當於節約用電1680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935公斤。在鹽城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看來,過去冷能是“能源黑洞”,如今已在這裡造就“藍色牧場”,工業餘能+智慧漁業達成了經濟、生態雙贏賬。除此之外,製冰廠、冰雪大世界、凍乾果蔬廠、算力中心等冷能應用場景還在不斷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