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一帆
前不久,來自上海師大二附中的高二學生袁穎萱,帶著她的科創成果在東方衛視《少年愛迪生》舞臺上綻放光芒,引發不少師生、家長的關注。
“科學之花”的綻放離不開“校園沃土”的滋潤。在人工智慧不斷“注入”基礎教育課堂的今天,金山區是如何讓科學的種子在校園苗圃里生根發芽的呢?
上海師大二附中的科創課堂上,袁穎萱與同學們動手組裝了智慧模擬翻譯機,並利用相關軟體平台實現人機語音的交互。這樣的科創課考驗的是學生們的創新合作、動手表達、綜合素養等能力。袁穎萱主要負責圖形化程式設計,她很喜歡和同學們一起解決問題的過程。“大家在一起奇思妙想,做一些科創發明,不僅能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瞭解人工智慧技術,還鍛煉了我們的動手能力。”袁穎萱說。
袁穎萱的科創之路折射出學校的教育變革風向。上海師大二附中自2023年開始開設相關人工智慧課程,構建起程式控制初探、無人機創意程式設計、3D列印等課程模組。自去年《上海市推進實施人工智慧賦能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的行動方案(2024-2026年)》發佈以來,學校對課程進行系統性重構,引入了“項目化學習”,極大提升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探究創新能力。
上海師大二附中資訊技術教師汪雷告訴記者:“我會讓學生在專案的基礎上進行知識創新、小組合作探究,比如翻譯機根據翻譯內容的不同,可以顯示不同的燈光,這些都是他們自主發現、創新的空間。”
而在金山區第一實驗小學,人工智慧課程的設置起步更早。十餘年前,該校開設“機器人特色社團”。去年,成功申報全國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該校更是以人工智慧為主線,制定了串聯低年級到高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讓學生全方位接觸、使用人工智慧。
“我們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學習,並紮實推進學校的校本課程更新反覆運算。”金山區第一實驗小學科技總輔導員朱麗琴說:“人工智慧課堂上,學生們可以利用AI圖像生成系統,設計別具特色的校徽;通過程式設計,讓樂高積木搭建模型車輛按軌道行駛競速;編寫應用程式,開發‘專注力’監測設備。”
如果說,人工智慧課程的“繁花似錦”,能讓科創教育之路暢通無阻,那麼,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教學品質和效率,則可為科創教育“錦上添花”。近日,上海師範大學附屬金山龍航小學就引進了一套AI智慧反饋系統,運用音視頻採集技術,將一堂課全程記錄下來,並結合教學大模型,短短5分鐘,就生成了一份近1萬5千字的報告。
上海師範大學附屬金山龍航小學教科研主任金輝召透露,這份報告不僅對整個課程進行深度分析,還給出了優化建議。據瞭解,龍航小學是一所新建學校,教師隊伍較為年輕化,通過AI智能技術,為教師們提供了科學、精確的課堂分析,有助於提升教學效果,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從全區範圍來看,2003年起,金山區機器人活動正式開始;2013年,金山區機器人學校聯盟成立;2017年,“人工智慧(機器人)進課堂”工作全面鋪開;2020年,“樂高教育進校園”“晶片創智課程”陸續推出。如今,在國家、市級、區級各項政策的“保駕護航”下,我區的科學教育突破了課堂邊界,邁向全域、全員。
金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副主任陳大方說:“這些政策從領導層面、師資層面、課程層面、經費層面為我們提供了保障,國家重視、社會期望,我們推動人工智慧教育、科學教育工作也越來越順暢。”
人工智慧不斷“注入”基礎教育課堂,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輔助教師科學精準教學。但也有不少人認為,AI技術的過度使用,可能會導致學生的依賴性增強,缺乏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工智慧進課堂利大於弊,老師的正向引導、學生的正確使用,都能讓人工智慧在課堂上煥發光采。”陳大方表示,“人工智慧生成的框架通常是空洞的、乏力的、沒血沒肉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注入自己的思想和創意,讓學習成果更加鮮活。”
(來源:i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