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是每天的必備,吃完飯之後,就需要刷鍋洗碗。正因為每天都需要做好幾次,習慣成自然,很多人都把洗碗看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
然而,洗碗這件“小事”裡面,竟然暗藏著健康問題。經常聽人說:“一人洗碗,全家得病”,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很多家庭在洗碗的時候,都存在一些誤區。奉勸大家一句:這7種洗碗的壞習慣,一定要儘早改掉。否則,容易對家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小的影響!
1、“濫用”洗潔精
很多人洗碗的時候進入一個誤區,覺得洗潔精用得越多,就清洗得越乾淨。尤其是看到餐具上面油漬比較多的時候,就會多加一些洗潔精。
洗潔精畢竟是化學成分製作而成,會產生很多的泡沫。如果洗潔精太多了,就容易出現殘留。下次用餐具盛放食物的時候,殘留的洗潔精就可能會沾染到食物上面。
一旦把這些化學殘留吃進肚子裡面,就容易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洗潔精本身就會有很多的泡沫,只需要擠出黃豆大小,就可以把碗碟表面的油漬清洗乾淨。簡單用清水沖洗,就可以把泡沫都洗乾淨。
2、捨不得用水
很多人都講究節約用水,在洗碗的時候也是如此。
然而,就算再節儉,也需要把碗洗乾淨。否則,洗潔精的化學物質就可能殘留在碗碟上面。長時間攝入這些殘留化學物質,容易對肝臟造成負擔,對家人的健康造成潛在的威脅。
尤其是洗潔精放太多的情況下,更是應該要把清洗乾淨。別為了節約一點自來水,而損害了身體健康。
3、浸泡很久才洗
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朝八晚六,根本就沒時間做家務。早上、中午吃完飯,來不及洗碗就去上班了。或者,有些人解決用水,把碗碟泡在洗碗池裡面,等攢夠了再一起洗。
這種做法看似節約用水,其實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因為,碗碟上面的剩菜剩飯容易產生細菌,如果長時間浸泡。產生出來的細菌就容易滲透進餐具裡面,尤其是有劃痕、破損的碗碟、筷子。
當我們使用這些餐具的時候,在飯菜的高溫作用下,細菌和病毒就會被釋放出來,滲透進飯菜裡面,從而“病從口入”。
除此之外,木質的筷子、湯勺浸泡在水裡,更是容易發黴,產生出黃麴黴素等致癌物質。
4、洗碗布長時間不更換
當我們用洗碗布、百潔布洗碗碟的時候,油漬、洗潔精、食物殘渣都會滲透進入洗碗布裡面。時間長了之後,就會產生細菌和病毒。
洗碗布長時間不換,每次刷碗的時候,洗碗布上面的污漬、細菌、病毒就會沾染到餐具上面,出現“越洗越臟”的情況。
當我們用這些“沒洗乾淨”的餐具盛飯菜,自然就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一塊洗碗布也沒幾塊錢,我們要養成定期更換的習慣。即便表面看起來還挺乾淨的,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就得更換一次。
5、清潔碗筷不分先後
我們洗碗的時候,也要注意前後順序。
比如,喝稀飯的碗就比較乾淨,表面沒有油漬。盛湯的碗,裝菜的碟子,表面油漬會比較多。我們洗碗的時候,應該先清洗這些油漬少的。
因為,比較髒的碗,洗完之後會有油漬沾染在上面。這個時候再回頭清洗乾淨的碗,就會影響清潔效果,也會增加工作量。
6、洗完摞起來
當我們洗完碗碟之後,不要把它們多摞一起。這樣做看似節省空間,卻不利於晾乾。並且,也容易導致餐具之間的細菌交叉感染。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碗碟都立起來,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減少細菌滋生。
7、還沒晾乾就收起來
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出細菌和病毒。而潮濕的碗碟,也同樣會滋生細菌和病毒。
如果碗碟還沒有晾乾水漬,就直接放進碗櫃裡面,時間長了就容易發黴,滋生細菌。當我們用這樣的碗碟盛飯盛菜,自然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我們洗完餐具之後,一定要放在一旁晾乾。晾乾之後再收納起來,這樣才能保證乾淨、衛生。
健康無小事,如果身邊的親朋好友或者家人,有這些錯誤的洗碗方式,一定要及時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