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老師:以無聲之軀,築醫學之基
更新于:2025-04-07 20:00:15

“當我沉默著離開的時候,我的身軀將成為叩響真理之門的鑰匙。”在醫學教育的殿堂里,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老師”。他們沉默無言,卻以自己的身體為教材,為無數學子搭建起通往醫學知識殿堂的橋樑。他們就是“大體老師”——遺體捐獻者。

清明時節,廣州醫科大學開展以“生命昇華傳醫理,大愛無疆澤後人”為主題的遺體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致敬為醫學奉獻的“大體老師”。參加紀念活動的學生表示:“誓以畢生踐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誓言,讓大體老師奉獻的星光,永遠輝映在人類醫學發展的璀璨星河。”

“大體老師”能提高醫學生影像判讀正確率

“‘大體老師’這個稱呼在醫學界有著特殊意義,承載著無數捐獻者的無私與大愛。”廣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王樂禹教授介紹,在醫學教育中,大體老師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是醫學生認識和學習人體結構的引路者,也是醫學生感知生命的領路人。

“大體老師”可以為醫學生提供最真實的人體結構教材,讓解剖知識從平面圖譜轉化為立體認知。儘管如今3D建模和虛擬實境技術日益發展,但大體老師仍是解剖學教育的“黃金標準”。醫學生只有掌握了人體真實的形態結構,才能對人體器官組織的功能以及病理狀態有更深入的理解。

有研究表明,接受實體解剖訓練的學生在臨床影像判讀準確率上比純虛擬教學組高出近30%。

王樂禹介紹,無論多逼真的模型還是和真實的人體組織是有差距的,特別是血管、神經這些稍微精細些且變異比較多的結構,在模型和真實人體上還是差距甚遠,恰恰是這些精細的結構分佈往往決定了臨床上外科手術的品質。

值得一提的是,“大體老師”在提升醫生臨床操作技能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僅去年就有30多項新型手術術式通過在真實人體組織上操作的方式完成安全性驗證。很多特殊病例的遺體捐獻,比如罕見先天畸形或複雜病變器官,為醫學研究提供了珍貴樣本,一些關於罕見病的突破性研究就源於此。

“大體老師”對生命的教育意義非凡

“第一次握手術刀時手在抖,但想到大體老師曾是一位母親、一位教師,敬畏便化作了力量。”

“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知道你為了誰。”

“在神經血管間探索時,我彷彿能聽見他們未說完的故事。”

……

清明時節,廣州醫科大學人體解剖樓新增的留言牆上,有不少醫學生寫下了對大體老師的敬仰與感激。對於醫學生而言,“大體老師”不僅是學習人體解剖學的工具,更是教育醫學生尊重和敬畏生命的重要載體。通過觸摸大體老師,醫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人體的功能和生病狀態,為未來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羊城晚報記者瞭解到,在捐獻登記者去世後、解剖學實驗教學之前、清明節、解剖日等時間點,醫學院校都會組織師生參觀遺體捐獻辦公室、人體科學館,以及默哀、獻花和宣誓等活動,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生命的價值。

王樂禹介紹,這些儀式不僅要表達對“大體老師”的尊重和感謝,更是對醫學生的一種生命教育。數據顯示,多次參與這些活動的畢業生在從醫后,發生醫療糾紛率顯著降低,問診時主動解釋治療方案的比例達90%以上。

“我們更多地讓學生認識到生死是自然規律,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這是不可避免的過程。”王樂禹表示,了解人體的生理結構和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能幫助醫學生以科學的態度看待生死,明白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結果,而醫學的目的是盡力延長生命、提高生命品質。

她介紹,“大體老師”生前多為普通市民群眾,但他們的捐獻行為卻實實在在推動了醫學的發展和進步。這種尊重和尊嚴,將成為醫學生們未來行醫過程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醫者仁心,平等尊重每個患者的意願和尊嚴,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生命,給予他們溫暖和安慰。

文|記者 薛仁政 通訊員 廣醫宣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