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 瑞
《白雪公主》作為經典童話故事,承載著無數人童年的回憶。當這一經典被再度搬上大銀幕並以真人形式重回公眾視野時,大家不免心生期待——經典的故事是否能再次喚醒我們沉睡已久的童真與期待?
近年來,迪士尼製作了很多真人演繹的動畫電影,但大多數影片票房不佳。《白雪公主》仿佛也難逃這一窘境,選角失當、敘事斷裂、人物塑造扁平化等問題頻出,使得承載無數人童年記憶的經典故事,在真人化改編的浪潮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從電影選角開始,影片就深陷輿論的漩渦。在格林童話中,白雪公主被描繪為美的化身,她皮膚“白裡透紅像雪和血”,頭髮“像烏木般黑亮”,嘴唇“赤紅如血”。這種描述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心中成為對白雪公主形象的一種固有認知,成為一種文化符碼。主演瑞秋·齊格勒擁有健康的小麥膚色,這與原著中白皙如雪的皮膚設定截然不同,導致演員形象與經典形象產生了割裂。這種差異,不僅僅是外貌上的變化,更打破了觀眾對經典形象的固有期待,產生了強烈的“間離感”。2023年上映的電影《小美人魚》,導演選用黑人演員海莉·貝利飾演愛麗兒,也引發了類似的爭議。當演員的選擇遮蔽了角色核心形象,觀眾失去的不僅是視覺上的認同感,更是對經典意象的情感投射。這種創新嘗試,猶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難以在觀眾心中激起真正的共鳴。
影片在劇情改編上的缺陷,使得敘事呈現出嚴重的斷裂感。數十年來,迪士尼經典動畫片中的公主形象也在不斷發生嬗變,從早期的純潔、善良,沒有任何的反抗精神,到後期開始展現出獨立與自主的特質。真人版《白雪公主》也延續了這一趨勢。主演瑞秋·齊格勒在採訪中透露,此次改編將弱化“真愛”元素,白雪公主不再等待王子的拯救,也不會將追求真愛作為人生夢想,而是立志成為一名引領者。同時為了突出白雪公主的人物光環,這一版的《白雪公主》還更改了王子的設定,將其角色設定為強盜。
從導演的創作初衷來看,真人版《白雪公主》以經典ip為基礎進行現代化創新,説明白雪公主實現從“被拯救者”向“自我主宰者”的蛻變。這種緊跟時代潮流、打破傳統敘事的想法,無疑應該得到肯定。但在實際的影片中,這一轉變卻流於臺詞表面,缺乏實際行動支撐。在與皇后的對決中,白雪公主本來應該依靠自身智慧與皇后周旋,最後卻依然需要依靠男性“強盜”的搭救才能脫險,這種劇情安排不僅使影片前半段塑造的“獨立”形象崩塌,也使整個敘事邏輯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淪為一場自我否定的鬧劇。
影片在角色塑造方面同樣有諸多問題,例如人物塑造過於扁平、單一。白雪公主被設定為純粹的正義化身,正如父親對她期許的那樣“無畏、公平、勇敢、真實”。但影片中人物動機都過於標籤化。例如,當白雪公主在樹林中被士兵追殺時,她不假思索地選擇與強盜們共患難,這種決策缺乏心理縱深,更像是為了強調其正面形象而刻意為之。
而蓋爾·加朵飾演的皇后,則被塑造成邪惡的代言人。皇后在影片里完全臉譜化,被困在“邪惡—更邪惡”的簡單敘事閉環中。一味地謀劃陰謀、處心積慮地想要除掉白雪公主,缺乏人性閃光點。這種臉譜化的塑造方式,極大地削弱了正邪對抗的戲劇張力,讓本該充滿道德思辨的衝突淪為一場幼稚的正邪鬧劇。
即便真人版《白雪公主》擁有動人的歌舞、技術的奇觀、現代化的敘事轉譯,卻依然難掩童真內核的褪色。真人版電影《白雪公主》的困境,實則是迪士尼過度依賴ip變現的症候。好萊塢以造夢藝術聞名,對經典ip的過度消費,也是對觀眾美好夢境的破壞。迪士尼如果繼續這一短視行為,終究會辜負觀眾的信任。那個曾讓夢想照進現實的魔法王國,也將逐漸失去它的光采。
(作者為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2024級研究生)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