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於汽車後排中間凸起的設計引發了廣泛討論。有觀點認為,美系車和日系車在這一設計上存在差異,但實際上,這一看法並不準確。
在美系車陣營中,無論是四驅還是前驅車型,後排中間往往都存在凸起。這一設計並非特定於某一驅動方式,而是出於多種考慮。同樣,日系車也並非全然平坦,以豐田為例,其TAGN平臺下的多款車型同樣擁有後排中間的凸起。這一設計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各大車企普遍採用的一種結構。
實際上,後排中間的凸起設計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從安全角度來看,這種設計能夠增強底盤的剛性,提升車輛的整體安全性。以八代凱美瑞為例,儘管它是一款前驅車型,但後排中間同樣存在凸起。這一設計趨勢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車企所採納,因為它不僅符合安全性的要求,同時也適應了平臺化、模組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造車技術的不斷進步,更安全的造車理念被不斷提出。傳統的平面底盤結構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的安全標準。因此,新平臺打造的底盤往往都帶有凹槽設計。這種設計不僅美觀,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底盤的耐彎折能力。金屬在形成彎折時,相當於增加了一道“加強筋”,而在底盤上造出凹槽,則需要進行多次彎折,從而大大提升了底盤的強度。
平臺化、模組化的發展方向也促使車企將底盤設計成通用的款式。這樣一來,無論是前驅、四驅還是后驅車型,都能夠適用同一款底盤。而後排中間的凸起設計,則成為了這種通用底盤的一部分。勞斯萊斯等高端品牌同樣採用了這一設計,儘管其表面可能進行了掩飾,但後排中間仍然存在凸起。
最後,以別克君越為例,這款前驅車型同樣擁有後排中間的凸起。而美系車中的后驅、四驅車型,這一凸起則更為明顯。因此,可以說無論是日系車還是美系車,後排中間的凸起設計都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趨勢。這一設計不僅增強了底盤的剛性,同時也適應了平臺化戰略的發展方向,更提升了車輛的整體美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