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進入四月之後,天氣開始變得暖和,陽光明媚,春暖花開,到處都是一片生機盎然,人們置身於這美好景色裡,無不心曠神怡。除了如此美景之外,春天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各式各樣的野菜。
這個季節的野菜鮮嫩當季,而且種類繁多,今天就給大家分享10種常見的野菜,趁著新鮮趕緊吃起來,以後不用花錢買菜了。
薺菜素有"蔬菜皇后"的美譽,其鋸齒狀的葉片在早春寒風中最早舒展。清明前後的薺菜最為肥嫩,葉片間綴滿星點白花,散發著獨特的清香。現代營養學研究顯示,每百克薺菜含鈣量高達294毫克,是牛奶的2.8倍。
薺菜鮮肉餃:嫩薺菜焯水擠干,與五花肉糜按1:1混合,調入香油、胡椒粉,包成元寶餃。水開三次點冷水,煮至晶瑩透亮,咬開湯汁四溢,春鮮滿口。
黃燦燦的蒲公英花是田間地頭的天然指南針,其嫩葉富含菊粉和苦味素。採摘時選擇未開花的植株,葉片呈現翡翠般的油亮光澤為佳。
涼拌蒲公英:嫩葉浸泡淡鹽水去澀,切段后拌入蒜末、香醋、生抽,撒上焙香的芝麻。入口微苦回甘,佐粥下飯皆是妙品。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莖部泛著胭脂紅,肉質葉片飽滿多汁。其ω-3脂肪酸含量堪比深海魚,是素食者的天然營養庫。
馬齒莧蛋餅:嫩莖葉切碎,與蛋液、麵粉調成糊狀,平底鍋攤成薄餅。兩面煎至金黃,搭配蒜蓉辣醬,外酥裡嫩,春日早餐的不二之選。
初生的蕨菜蜷曲如問號,被稱為"佛手菜"。採摘時以拳卷部分尚未展開者為上品,需焯水去原蕨苷后食用。
蕨菜炒臘肉:處理好的蕨菜切段,與湘西煙熏臘肉同炒。臘肉的油脂浸潤蕨菜,山野氣息與煙熏風味交織,佐酒下飯皆宜。
香椿嫩芽紫中透綠,獨特的香氣源於揮發性芳香物質。穀雨前的頭茬香椿最為珍貴,民間有"雨前椿芽嫩如絲"之說。
香椿拌豆腐:嫩芽焯水切末,與內酯豆腐搗碎拌勻。只需幾粒海鹽、數滴香油,便成春日經典涼菜,清白中點綴點點新綠。
附地菜被稱為雞腸、雞腸草、地胡椒、搓不死,總之它的叫法非常多,各地都不同,宋代《野菜譜》早有記載:"地米菜,二月生,三月採,其味清冽,可和羹。"它的營養很豐富,維生素C含量高達每百克62毫克,是普通柑橘的2倍;鈣含量超越牛奶,達到每百克420毫克;特有的黃酮類化合物更是天然的抗氧化劑。
涼拌附地菜做法簡單又爽口。先將附地菜洗淨焯水,撈出過涼水后擠干水分,切段備用。碗中放入蒜末、生抽、醋、鹽、糖、辣椒油和少許香油,調成醬汁。將醬汁淋在附地菜上,攪拌均勻,讓每段附地菜都裹上醬汁。最後撒上熟芝麻點綴,即可享用這道清爽可口的涼拌附地菜。
苜蓿的叫法全國各異,上海人叫它“草頭”,江蘇人叫它“金花菜”,浙江人則稱為“草籽”,苜蓿雖然一年不常見,但是它卻營養豐富, 苜蓿含有最豐富的維他命K,成分之高,駕乎一切蔬菜之上。其他如維他命C、B也相當豐富。
苜蓿包子:將苜蓿洗净后,在開水中焯30秒,撈出擠干水分並切碎。同時,將3個雞蛋打散炒成碎末。把苜蓿碎、雞蛋碎、蝦皮、鹽、蠔油、五香粉和食用油混合攪拌成餡料。取餃子皮擀薄擀圓,包入苜蓿餡。平底鍋刷油,放入包子中火慢煎,煎至兩面金黃且包子皮透明即可出鍋。
葉片呈蓮座狀展開,平行葉脈清晰可見。《詩經》中"採采芣苢"吟詠的便是此物,嫩葉含桃葉珊瑚苷,有消炎之效。
車前草燉排骨:老葉煎水取汁,與焯水排骨同燉。湯色清亮,草木清香中和肉脂肥膩,是廣東客家的養生湯品。
清明時節的艾草最為鮮嫩,葉片背面覆著銀白色絨毛。其揮發油成分具有溫經散寒之效,是寒食節的時令風物。
艾草青團:嫩葉榨汁和入糯米粉,包入豆沙或鹹蛋黃肉鬆餡。蒸熟后碧綠如玉,咬開軟糯拉絲,艾香縈繞齒間。
鱗莖雪白似珍珠,葉片細長如蘭。含大蒜辣素,是天然抗菌劑,東北稱為"小根蒜",西南喚作"苦蒜"。
野蒜煎蛋:切碎的野蒜與蛋液拌勻,熱油煎成厚蛋餅。蒜香撲鼻,金黃蛋皮裹著翡翠碎末,配白粥最是相宜。
野菜之味,是刻在中國人基因里的鄉愁記憶。當我們用現代廚藝演繹這些古老食材,不僅是在品嘗春天的味道,更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在這個四月,不妨提籃執鏟,赴一場與大自然的春日之約,讓山野的饋贈喚醒沉睡的味覺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