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煙火氣的核心地帶——菜市場,一場實體空間改造疊加智慧化改造的變革正在進行。“升級改造80家標準化菜市場”連續兩年被列為上海為民辦實事專案。2024年全市16個區共實際升級改造了98家標準化菜市場。據澎湃研究所研究員瞭解,在具體推行上述專案時,各區可根據實際增加完成數量。
新型菜市場標準化改造聚焦“三化”,即“管理標準化、交易數位化、服務便利化”。 中國城市更新進程已從“大拆大建”轉向“精細化運營”,菜市場改造這類社區“微更新”專案正是這一轉型的縮影。
那些一度走紅的 “網紅菜場”,現在的運營狀況如何?升級后的智慧型菜場,消費者、商戶、市場管理三方是否都能真正受益?逐年升級的改造需求,是否會給市場運營帶來壓力?帶著上述疑問,研究員梳理了政策檔,並走訪了多家已改造完成的“標準化菜市場”,探討智慧化改造的實施路徑、成效及面臨的挑戰。
漸進:從“局部智慧化”向“深度智慧化”反覆運算
“智慧型菜場”的概念可追溯到2016年。上海市商務委員會於當年發佈了《2016年標準化菜市場和社區智慧微菜場建設工作方案》。在隨後的十年間,建設及評價指標逐年細化、考核維度持續擴展。
在梳理和比對十年來菜市場改造升級的相關政策檔后,研究員發現,菜市場改造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清單)。起步階段:2016-2017年,菜市場改造進入“社區智慧微菜場”的初步探索階段。規範階段:2018年-2020年,“社區智慧微菜場”改造開始深入落實;2021-2022年,“智慧菜場”建設正式啟動。深化階段:2023年,“示範性智慧菜場”加力建設;2024年-2025年,“標準化菜市場”的升級改造成為重點。
上海市菜場改造十年來升級改造的不同階段。曹怡婷 製圖
伴隨著菜市場改造建設的要求逐年升級,在此次調研中,也有不願署名的菜市場資訊管理負責人曾向研究員表示,作為市場經營方感到改造壓力在逐步加強,而部分菜市場經營方也會在上述要求下“自行加碼”,做一些新的升級嘗試。
技術方面,從單點智慧化向全鏈條數字化轉型。2016年起,提倡菜市場設立網訂櫃取、自動售菜機等基礎智能設備,初步應用菜品二維碼追溯技術。到2018年,要求菜市場實現智慧冷藏櫃,同時要求菜品二維碼追溯從產地到零售端數據實現貫通,並有專人負責追溯資訊管理。隨後幾年裡,AI識別攝像頭、客流計數器、溫濕度感測器、區塊鏈溯源等智能技術也被逐步落實到具體的市場改造當中。
服務方面,從“功能滿足”到“體驗優化”。從最早的平價菜品保供等基礎性保障等,逐步拓展為按要求設立平價菜專櫃。便民服務也從早年的修鞋、配鑰匙等基礎服務,逐步升級為嵌入社區食堂、增設共用空間等細緻專案。2021年建設要求更明確指出,菜場改造需搭載餐飲、維修、養老、公共休憩等便民服務業態。
管理方面,從“重建設”轉向“建管並重”。2016年要求標準化菜市場和社區智慧微菜場建立“五個統一”(標識、管理、結算、服務、品牌)。2021年智慧菜場試點建設啟動,要求數位化賦能進一步推動標準化菜市場的提質升級。2023年則是首次提出從制度建設、人員管理、經營管理、場所管理、運行分析等多維度進行菜場改造的全面提升。到2025 年,進一步要求智慧管理系統對接市區兩級平臺,首次明確需生成價格預警數據。
此外,菜市場的評分標準也日益嚴格。2019年規定,80分以上符合標準的菜場被列為合格,可擁有特有標識及統一編號,2024年則升級為85分為合格的驗收判定標準。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相關負責人接受研究員採訪時稱,經十年探索,“智慧化”已從試點性的探索、示範性的高標準,逐漸成為菜市場升級改造的固態化建設要求。菜市場改造不再強調 “示範”“智慧” 之名,這意味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已從標杆專案的 “典型配置”,全面融入標準專案,化作 “常規操作”。智慧手段也從起初的輔助角色搖身一變,成為提升市場管理機制與運營效率的 “主腦”,驅動上海菜市場改造從“局部智慧化”向“深度智慧化”反覆運算升級。
增效:智慧技術為市場注入多重活力
武夷路“我家菜場”改造前為美加樂農貿菜市場,所處地塊緊鄰歷史風貌保護道路,其前身是上海第一水泵廠。2022年1月,完成改造的“我家菜場”恢復營業。之後,該專案於2024年被評選為“標準化菜市場”,也因品牌聯名活動一度成為 “網紅菜場”。
“我家菜場”曾為網紅菜市場,外觀呈工業風。本文圖片均為曹怡婷 攝
因緊鄰武夷MIX320這一商業空間,“我家菜場”外觀延續著專案一貫的工業風格。但是從內部裝飾、業態組合、功能區規劃等來看,“我家菜場”總體定位仍是走經濟型的親民路線。菜市場設計改造方OUR都市再生總經理劉培爽告訴研究員,為讓社區居民能迅速感知菜市場定位,並契合武夷路的老上海風情,改造方案從老上海常見的竹編籃中提取了靈感,在市場內大面積鋪陳了竹編元素。
“我家菜場”內部環境親民海派。
智慧電子秤與智慧信息系統,正無縫融入市民的購物流程。甫一進入市場,入口處的大數據展示幕,便呈現出攤位分佈、今日菜價、果蔬檢測、商品促銷、客流量、攤位銷售排行、平價菜等資訊。智慧電子秤稱重時,收銀、支付、追溯、運營、管理等功能可同步完成。電子秤具備AI功能,能自動識別果蔬品類並跳轉銷售頁面,僅“上秤” 一步操作即可完成單品交易。電子秤是雙向顯示幕,當客顯屏面向消費者時,展示公示菜價、商戶證照、市場廣告、交易詳情、通知公告等,消費結算清晰透明;商戶端螢幕還能隨時匯總當日各單品銷量與銷售總額。對消費者,資訊公示讓消費更放心,對商戶,則切實減輕經營負擔。多位攤主和顧客告訴研究員,市場智慧化改造后,購物體驗更順暢,商戶進出貨管理也更便捷了 。
美天新漁菜市場,智慧系統已融入市民的買菜日常。
“我家菜場”運營負責人、上海長寧花園住宅置換有限公司管理總監許菁,進一步闡釋了菜市場智慧化改造的意義。她表示:“改造完成後市場的生意比原先好了不少,以前靠人力統計的數據,如今系統能自動完成,商戶有更多時間與顧客交流,提升了購物體驗。面向顧客的大屏,消除了顧客對傳統市場一攤一秤、價格不準的擔憂。同時,實時銷售排名還能激發商戶間的良性競爭 。”
美天新漁菜市場,智慧屏公示各類大數據,方便消費者選購前“做功課”。
智慧系統對市場經營主體同樣有所助益。美天程家橋菜市場負責人吳光興展示的市場綜合管理系統中,包含環境衛生、安防監控、巡查巡檢、商品追溯、量價分析、電子台賬、會員運營等方方面面。研究員在現場看到,市場運營人員在辦公室後台端可看到實時監測數據,還可藉助手機端管理系統輔助巡場核查。圖表化的數據統計、清單式的類目劃分,讓運營無遺漏,更使業務決策效率得以提升。
挑戰: 市場經營主體的運維壓力
智慧化手段確實能升級顧客消費體驗、幫商戶降本減負、提升市場管理效率。然而,研究員在調研后也發現,市場經營主體在面臨技術、運營、管理、服務等多項升級要求后,承擔著不小的運維重壓:
一、市場維保及資金門檻較高。智慧電子秤全覆蓋、智慧管理系統採購及維護的成本均要考量,中小市場及部分商戶恐難以承擔。據悉,智慧電子秤3750元/台,AI智慧電子秤4600元/台,費用由商戶自行承擔;淘菜貓智慧零售雲市場版軟體費5000元/年,智慧大屏平均5000元/塊,市場巡檢儀7000元/個,費用由市場業主承擔。智慧化系統中的電子秤、感測器、攝像頭等硬體設備,因長期高頻使用,易出現老化磨損、精準度下降等問題;電子屏因長時間顯示,可能出現壞點,影響資訊展示和交易操作。由於智慧系統的全面使用,增加了額外的維保成本,市場用電量需求也較大。
二、市場數據安全面臨挑戰。部分菜市場已將商戶電子合約納入智慧系統,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出臺的建設要點中也有“經營合同數位化管理”的要求。市場管理方本就能提取到攤位的銷售數據,每位攤主的收支情況對市場經營主體近乎透明。商戶會為數據隱私的曝光風險而不安,銷售排行更高的商戶則擔心面臨漲租問題。同時,許多傳統菜市場網路並不穩定,智慧系統亦會出現卡頓,給經營帶來不穩定的隱患。
智慧型菜市場的建設是城市微更新的一個重要縮影,其立意應服務於“民”。無論市場空間軟硬體如何提升、購物體驗如何智慧化,最終要符合“親民、便民、惠民、利民”的政策制定初衷。改造推進過程中,路徑選擇也需警惕“技術至上”的單一思維。
一方面,智慧化手段的本質重在賦能,推進過程中產生的加壓問題也需被關注。具體推進應分階段實施,並加強政策資金補貼,多引導市場第三方負責商戶培訓及系統維保,釋放市場管理方的運維壓力。
另一方面,智慧化改造需一事一議。不同社區的人口結構、消費習慣、攤販生態、基礎設施差異顯著,在“標準化”制定中必須留有一定的自主調整空間。技術適配度比技術先進性更重要,只有讓商戶“無感使用”、讓消費者“無痛體驗”、讓市場“無痕接入”,智慧化改造才能真正沉澱為市場提質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