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獲得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男、女主角6項大獎,也是第一部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實現大滿貫的電影。
影片沒有華麗的特效,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以最質樸的生活片段,刻畫了一位中年女性在家庭與職場間掙扎求生的真實寫照。
最令人驚歎的是,影片撕開了女性婚姻的遮羞布,但令人欣慰的是,它並未沉溺於一味的壓抑與絕望,而是在揭露之後,巧妙地為生活添上了一抹溫情。
《女人,四十》
Woman, Forty | 豆瓣8.9
由許鞍華執導、陳文強編劇的《女人,四十》,彙聚了蕭芳芳、喬巨集、羅家英等一眾實力派演員,描繪了香港中年職場女性孫太阿娥(蕭芳芳飾演)在家庭與職場雙重壓力下的堅韌與掙扎。
阿娥居住在舊式樓宇中,性格潑辣且能幹,每日在公司帳目與家庭瑣事中奔波忙碌。
她不僅要應對挑剔的上司,還要照顧脾氣古怪的退伍軍人公公(喬巨集飾演)、性格溫和的丈夫(羅家英飾演)以及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兒子。
婆婆的突然離世,公公的老年失智,讓阿娥的生活陷入混亂。
這徹底打亂了阿娥的生活節奏——公公頻繁走失、在公共場所失禁,甚至將垃圾當作晚餐。
她不得不頻繁請假尋找公公。
面對家庭的重擔,阿娥以市井智慧和黑色幽默應對困境。
她曾用保鮮膜包裹公公的尿壺,以“老公外遇”為藉口逃避加班,甚至在街頭因過度勞累而崩潰大哭。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娥對公公的態度從最初的厭煩逐漸轉變為理解和接納。
在照料公公的過程中,她發現這位昔日英勇的戰士,如今只是一個渴望被愛的孤獨老人。
最終,公公在櫻花樹下安詳離世,阿娥的生活也重新回歸平靜。
該片以冷峻寫實的手法,將中年女性的生存困境融入香港市井生活的煙火氣息中。
阿娥的形象顛覆了傳統“賢妻良母”的刻板印象,她精明市儈、脾氣暴躁,但在瑣碎的日常中卻展現出了非凡的堅韌與溫情。
導演許鞍華通過“買死魚”、“藏尿壺”等生動細節,具象化地展現了女性在家庭責任與社會角色之間的撕裂感,既批判了傳統性別分工的不公,也揭示了都市化進程中個體生存的荒誕與無奈。
蕭芳芳的表演堪稱華語影壇的經典之作。
她以精準的肢體語言和臺詞節奏,將阿娥的疲憊、焦躁與隱忍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菜市場拍魚時的市井氣息,到面對失智公公崩潰時的嘶吼,再到櫻花樹下釋然含淚的微笑,每一個細節都成為了角色性格的生動寫照。
喬巨集飾演的失智公公同樣令人動容,他的孩童般執拗與脆弱,與蕭芳芳的對手戲擦出了悲喜交織的火花。
該片作為首部囊括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六項大獎的作品,以“去戲劇化”的敘事手法顛覆了傳統家庭倫理片的煽情套路。
許鞍華以深厚的人文關懷為底色,將鏡頭聚焦於被主流話語忽視的中年女性群體,既呈現了她們的狼狽與不易,也賦予了她們應有的尊嚴與力量。
片中“櫻花葬禮”的意象更是以東方美學消解了死亡的沉重感,傳遞出“向死而生”的生命哲思。
儘管有部分評論認為影片對男性角色的刻畫略顯扁平,但更多觀眾認可其以微觀敘事折射巨集觀社會議題的價值。
在“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話題盛行的當下,《女人,四十》依然以其對中年女性“雞飛狗跳卻自洽”的生存狀態的深刻描繪,成為了跨越時代的共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