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焚燒紙錢不文明隱患多
更新于:2025-04-04 19:59:28

代曉靈

近日,在北京市朝陽區一路口,44歲的女子張某未做安全防護,冒風燒紙祈福。紙錢殘火引發火災事故,造成7輛機動車被燒毀、2輛被燒損。目前,嫌疑人張某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

“在‘金元寶’燃燒的過程中我一直心裡默念平安健康,整個過程大概持續了10分鐘。”張某說,“燒完紙,我用木棍簡單扒拉了一下就離開了,沒有用土掩埋或用水澆滅等方式進行處理,也沒有確認灰燼是否燒透。”張某離開后,未燃盡的火星引燃旁邊雜草並迅速蔓延,火焰穿過鐵皮圍擋下方縫隙,最終引燃了旁邊停放的車輛。

隨著清明節臨近,群眾祭掃活動增多,加上春季風乾物燥,稍有不慎極易引發火災事故。《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天津等地發現,夜間街頭燒紙、居民區綠化帶焚香等現象屢禁不止,消防、城管等部門已展開專項整治行動。

4月1日傍晚,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十字路口看到,有人在該路口焚燒紙錢,嘴裏還念念有詞。因紙堆面積較大且未設置防火隔離措施,導致煙霧瀰漫,空氣嗆鼻,路過的行人紛紛捂著鼻子繞道走。記者注意到,該路口一側是城市綠化帶,附近停放著許多非機動車輛。儘管燒紙的人不斷聚攏火堆,但由於燒紙量較大,一有風刮過,就會有點燃的紙張飄飛到路面上,甚至有紙片落地后仍在燃燒。

“最近晚上樓下十字路口有不少燒紙的人。每次他們離開后,路面上會留下大量灰燼,一堆一堆黑乎乎的,很影響市容,我們出去散步也只能掩鼻匆匆避開。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心裡肯定不舒服。”北京居民張先生說。

除十字路口外,社區樓道、樓棟門口、街邊垃圾桶旁也成了焚燒紙錢的“重災區”。

天津一老舊社區居民劉先生反映:“清明節前後,樓道里煙霧瀰漫,燒紙留下的黑灰粘在牆上,清理起來非常困難。”

“樓下的鄰居在樓道里燒紙,樓上煙大得要命,在家都能聞到很大的煙味。”上海居民趙女士吐槽,因煙霧太大,和樓下居民溝通無果后,她無奈撥打了消防電話。

“鄰居看到消防人員來了以後,就將東西收進房間。消防人員說,對於這種情況,他們也沒有辦法,最近一天內接到好幾起類似的報警,只能上門勸說。”趙女士說。

上海楊浦某社區近日發生一起因祭祀不當引發的火災事件。社區公共監控視頻顯示,張某在樓棟門口燒紙祭祀后,隨手將未完全熄滅的紙錢灰燼倒入路邊的垃圾桶,引發垃圾桶著火,附近一輛汽車的車頭被燒毀。

在一些鄉村的山間地頭,不文明燒紙行為更加常見。

來自浙江紹興的段先生近日因祭掃燒紙險些引發火情——在回鄉給已故父親掃墓時,他燒了不少紙錢,突然一陣風刮來,將帶有火星的碎紙屑吹到不遠處的枯草堆上,瞬間火星四濺,火勢迅速蔓延。因為沒有滅火工具,他只能用衣物撲打火焰,但收效甚微。幸好同在附近祭掃的居民聽到呼救後,一起幫忙滅火,才將火勢控制住。

河北滄州居民李先生在上墳地燒紙時發現,除個別近年新修的墓地外,多數年代較遠的墳墓前都因為沒有澆築水泥或長期沒人打理而雜草叢生。有趕時間的家庭在簡單打掃后就開始燃燒黃紙,並且在明火未完全熄滅時就已離開現場。

“近日風很大,如果風吹火星到其他地方,那多危險啊!”李先生說。

天津某村一村民連日來都在村口做防火工作。他告訴記者,因為該村地處山林地區,原則上不允許燒紙祭祀,但許多村民根本不聽勸阻,有的村民經勸阻后回去了,但等工作人員不注意又跑去墳地燒紙。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孟強告訴記者,我國不少地方已經出臺了相關規定,禁止在公共場所焚燒各種祭祀品。但由於不少人仍然保留了在特定節日或忌日為逝去親人焚燒祭祀品的習俗,而可供焚燒的場所有限,因此就出現了私自在社區、路邊、樓道內甚至山林間焚燒紙錢的行為,存在消防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危害。

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針對此類現象,多地公安、消防等部門聯合開展“文明祭祀”專項行動:對十字路口、居民區、陵園周邊等區域加強夜間巡邏,利用無人機監測隱蔽焚燒行為;部分城市啟用高清攝像頭抓拍,對違規者通過簡訊警示、現場處罰相結合;在社區開展消防法和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普法講座等。

一些地方推出了替代性措施:上海、廣州試點“鮮花換紙錢”活動;南京雨花臺功德園向市民承諾,祭祀期間擺放在陵園內的鮮花如有遺失,陵園負責賠償等值鮮花。

受訪專家指出,雖然有關部門已加強治理,但根治不文明燒紙亂象仍需法律震懾、環保宣導與文化宣傳多管齊下,用“文明祭祀”代替“傳統焚燒”。

“我國有著悠久的祭祀文化傳統,人們通過祭祀表達對逝者的緬懷。但傳統的祭祀行為伴隨著焚燒祭祀品、燃放鞭炮等儀式,難免產生污染環境、製造雜訊、引發火災等隱患或危害。”孟強說,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需要平衡“祭祀自由”與“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公共利益。但一些地區採取“一刀切”禁止焚燒祭拜的管理手段,並不能兼顧傳統習俗,可能引起部分群眾不滿,使其轉而在更加隱蔽或危險的地方如居民區、馬路邊甚至居民樓樓道內私自焚燒祭祀,反而增加了管理難度和安全隱患,引發更多的問題。

“堵不如疏。”孟強建議,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靈活的政策,例如農村地區可以允許在空曠安全的區域適度焚燒,城市地區則應受到更多限制。在城市中也應當劃定一些專門的祭祀區域,配備必要的消防設施和人員,允許人們在特定時間內進行焚燒祭拜,這樣既滿足人們祭祀的需求,又能保障公共安全。同時,應當繼續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文明祭祀的認識,推廣綠色祭祀,鼓勵使用鮮花祭奠、網路祭祀、電子香燭等低碳環保的方式,逐步取代傳統的焚燒習俗。(法治日報記者韓丹東)

健康提示
健康提示
2025-03-27 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