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行業大會看“微短劇+”:題材擴容、產業融合、人才培養
更新于:2025-04-04 13:33:02

一個顯著的行業趨勢是,微短劇已經開啟了各行各業的跨界融合探索。

2025 年 3 月 26~29 日,第十二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在成都如期舉行,在今年的行業大會上,如火如荼的微短劇依舊是“社交通行證”。不論是資深編劇的內容創作方法論分享、還是出海的業務戰略升級,凡是與微短劇有關的論壇,人頭攢動、人氣爆棚。

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 504.4 億元,用戶規模已突破 6 億,成為內容消費的“新賽道”。

在現場,有人搶不到位置乾脆席地而坐,有人擠不進前排墊腳拍照,時不時還有新趕來的短劇從業者、與周邊夥伴交流“剛剛講了什麼,你拍的 ppt 能分享我一下嗎” ......

同樣的盛況,也出現在去年的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只不過大家探討的話題有了微妙的變化,去年年初行業雖熱、但還處於相對粗發的發展階段,多元付費模式探索、品牌商業合作等是行業核心話題。

到了今年,行業經過一年時間的發展成熟。行業更聚焦的是如何借短劇內容助農、科普?如何實現短劇 IP 的孵化?短劇如何賦能影視基地、文旅等產業鏈?高校在人才培養體系、演員在節奏把握上如何去推動短劇的精品化發展?等等。

這種行業議題變化的背後,反映出的正是短劇在更大範圍的破圈,成為不同行業實現突圍的一個著力點。

3 月 28 日下午,在紅果主辦的主題論壇“千行百業入‘劇’來:微短劇產業生態與藝術創新論壇”上,包括實力派演員朱時茂、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授劉天池、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在內的多位行業資深從業者同台交流,探討短劇行業跨界融合的機遇與挑戰、以及行業的創新發展思考。

“精品化是影視行業升級蝶變的必由之路,短劇創作應取長補短、推陳出新。一方面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質化;另一方面,也要杜絕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營造健康有序的創作生態”,抖音集團副總裁、總編輯張輔評在論壇上如此總結當前短劇發展之勢。

本質上,精品化也是短劇行業走向主流、發揮更大行業價值的前提,也是創作者持續思考的命題。

回到行業本身,短劇的跨界融合最終也是反哺了短劇的內容形態和商業空間。娛樂資本論試圖在大咖雲集的論壇上,窺見短劇行業發展的新趨勢、以及精品化創作的方法論。

從情感共鳴到社會價值,微短劇的內容新藍海

近兩年,越來越多創作者入局短劇內容領域,持續挖掘新鮮的題材和敘事結構,從甜寵到懸疑、從現代都市到年代古裝,還有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審美偏好使用者的更細分的故事,短劇內容端的空白被不斷填補。

而且不斷有諸如《家裡家外》《好一個乖乖女》《請君入我懷》等爆款短劇出街,刷新著使用者對豎屏美學的認知。

但當短劇這一內容形式從最初的下沉市場走向全國網友,成為新主流藝術載體,短劇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社會價值的功能,吸引了更多文化、公益、社會發展相關行業的注意。

在論壇上,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的黨委書記寧啟文拋出一個新的短劇內容方向——鄉村微短劇。其實在長影視劇的創作中,由於自然景色、質樸的情感、全民性等特質,鄉村題材向來吃香,《鄉村愛情故事》《落葉歸根》等經典作品的經久流傳足以說明。

目前其實已經有部分鄉村微短劇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例如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出品的《念哥餐廳》,進入國家廣電總局第六批片單,在抖音平臺詞條播放量近一億,平均每集點讚過萬。

念哥的故事發生在南方一個風光旖旎的小鎮,來自北方的念哥因為一手好廚藝讓“念哥餐廳”成為當地招牌,劇中除了諸多讓人垂涎的美食,更有小人物之間的真情流露,比如説明陷入事業、家庭雙困境的徒弟阿祥重拾信心,這些平凡生活里的救贖,溫暖了螢幕前的觀眾。

“雖然劇中都是生活小事,但感覺特別溫暖”、“現實生活太難了”、“念哥的話還挺有道理的” ...... 評論區,大家紛紛分享觀後感。

但整體而言,鄉村微短劇的質和量還有很大的創作空間,屬於亟需挖掘的短劇內容新藍海。

另一個在各論壇上被反覆提及的題材,則是普法微短劇。與鄉村微短劇相比,普法微短劇在業內屬於新熱門賽道,樂力在論壇上透露近期會上新《法官的榮耀》、以及與法治出版社聯合出品的《邊界》,這些都是以案件為主體,破案為切入點的普法微短劇。

不過有個需要解決的難題是,短、頻、快的微短劇如何在保證劇情的前提下,融進科普屬性。除了普法微短劇外,非遺、航太等專業領域也正在成為短劇創作的內容沃土,這些題材都不可避免要承擔一定的科普功能。

“科普微短劇首先是微短劇,之後才考慮科普屬性。我們需要分析出到底要告訴觀眾什麼,科普內容分兩種,第一種是跟大眾生活強相關的內容,與具體生活場景融合相對好操作;第二種是不與生活強相關的科普內容,就需要想辦法在一個大的科學體系裡拆解出小的、有趣的知識點,通過一個個點來形成系列的微短劇、或微綜藝的內容”,中科數創影視中心總監鄭銘分享了一些創作端的思路。

隨後鄭銘也提到一些可操作的建議,“可以找一個跟科學或科研團隊相關的殼子、適配一些微短劇爆款劇情,比如被他人搗亂以至科研遲遲沒有成果,最後遇到厲害的科學家,又重新殺回實驗室等等。”

在內容端的跨界融合上,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路徑是與長劇 IP 的聯動。在長劇集領域,已經沉澱出了一批有影響力、有穩定粉絲群的爆款 IP,例如《慶餘年》《香蜜沉沉燼如霜》。

這些長劇 IP 有豐富的人物關係、龐大的世界觀,這些都是可以繼續挖掘的優質範本。《慶餘年》就被重新拍成了短劇,且獲得不錯反饋,行業里甚至還有“把所有優質長劇用微短劇的方式再做一遍”的說法。

“可以把裡面典型的人物故事、或者說還沒有呈現出來的內容用短劇的方式呈現出來,也是很有意思的。但這個過程中,如何把 2500 分鐘變成 200 分鐘的劇,在敘事上需要很大的改動”,完美世界高級副總裁曾映雪提出。

百度百家號內容負責任人於軻也提到一個很關鍵的點,“在傳統的長內容里,很多創作者會有一個所謂的留白,這個留白往往是給微短劇創作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抓住這個留白,用微短劇把留給大家想像和討論的空間延展開,可能會吸引更多人借曾經的經典欣賞現在的內容。”

與長劇 IP 的融合不僅限於改編,也可以直接在前期創作上介入。“可以通過長短套拍的方式,一來可以用到這些場景等等,節省成本,同時因為短劇製作週期更短,可以起到‘以短帶長’的作用,曾映雪表示。

可以預見,接下來市面上將出現更多題材新穎、兼具審美和社會價值的優質作品。但需要補充的是,微短劇創作的第一要義,還是遵循這一內容形態本身的規律。

以內容帶產業,微短劇走向文旅、品牌、衍生品

孕育於短視頻平臺的微短劇,有著高效轉化、種草等為產業賦能的天然優勢,並已經成為文旅、品牌等行業的增長抓手。另外,破 500 億的市場規模,也催生出了繁榮發展的上下游產業鏈,且帶動了一些新的生意業態。

去年開始,各地文旅發力微短劇,嘗試借內容去傳遞當地文化、美食、風景,帶動旅遊業增長。且已經湧現出《我的歸途有風》《美食來敲門》《面若桃花》等多部優質文旅微短劇。不久前,紅果短劇與電影頻道聯合出品的“跟著電影品美食”主題微短劇《和你的桃花源》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開機,這是電影頻道“跟著電影品美食”主題系列精品微短劇的首部作品。

但怎麼讓文旅微短劇真正帶動產業,從內容到運營都需要反覆斟酌。

在內容上,創作者需要平衡好文旅與短劇的關係,例如通過美食隱喻人物關係、用景點連接情感等方式去增強故事性,而不只是生硬的畫面拼湊。

從實際執行來講,製作方可以提前與文旅產業鏈上的各從業者積極溝通。“《山海經》發源於山西,所以在這個專案創作過程中,我們跟山西的文旅、非遺和廣告客戶充分溝通,在專案的前、中、後端都進行深度融合”,芒果 TV 大芒計劃工作室負責人周裘提出。

這個過程中,文旅部門也得整合文旅資源,做好場景、道具、甚至資金的支援,為製作團隊打好創作硬條件。在論壇上,陝文投藝達影視總經理賈軼群提出了“在地感的打造”,並特意強調“去西安拍攝,不管是從場景、場地、人才、政府的政策到後續資金扶持,都有一系列完整的扶持辦法。”

據介紹,陝文投即將推出一個“陝西文化”為主概念的 IP,全部都是當地的方言、吃食、場景。

在具體的轉化上,可以嘗試劇外同款美食承接劇內流量、同步銷售門票帶動 GMV 增長等運營策略。有媒體報導,常德桃花源景區聯合《你的島嶼已抵達》推出定製旅遊套餐,銷售額破千萬;播放量達 1.9 億的《我的歸途有風》吸引了不少網友前往樂山旅遊。

還有一個已經成功借短劇帶動增長的產業,就是各大品牌方。在多個品牌接連通過短劇實現品牌人群沉澱、GMV 轉化時,從美妝到餐飲、從手機到汽車多個品類都開始探索短劇行銷,就連星巴克、肯德基、必勝客等外企也及時加入陣營。

另外,短劇發展至今,不僅僅是內容能為品牌帶來增益,紅果等頭部短劇平臺也成為品牌短劇行銷的流量陣地,今年 CNY 就已經有品牌將大的 Campaign 放在紅果。

“在這個大的流量藍海,品牌可以有很多玩法,會跟 IP 結合更緊密,也會跟電商、生意、生服更近”,巨量引擎內容營銷負責人金文樂提出。

回到品牌方做短劇時的內容選擇難題,金文樂表示,“現在很多品牌方可能還是延續著之前的選劇思路,看出品方、看題材、看劇本、看導演、演員。但是我們在實操過程中,這種基於短視頻內容形態的新產品,我們會給品牌更多基於數據、基於我們洞察和分析的建議。”

具體而言,一是根據雲圖上的數據來分析這些短劇的腳本、演員能匹配到什麼人群,判斷這些人群是不是品牌方想去觸達或者擴展的消費人群;也會通過數據判斷哪些類型的短劇更有潛力,最終為品牌方選到合適的短劇。

不論是文旅還是品牌,都是跨產業大融合。在短劇本身的上下游端,也有很多新的變化和機會點。

“我們初步統計了一下,2024 年全行業有三萬多部短劇,按照平均 20 人的微短劇劇組規格,其實去年微短劇提供了 60 萬人次的就業機會”,北京好友本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CEO 鄭安迪分享了一個數據。“我個人還有一個很大的感受,以往我們討論劇集的時候,影視基地只有少數代表的幾個,現在基本是各省市都有豎屏拍攝基地,下游端的製作供給非常完備。”

此外,很多短劇製作方也在探索衍生品的開發,陝文投正在做此類嘗試。

當一種新的內容形態不僅能孵化出基於本行業的多元生意路徑,還能成為各行各業的增長抓手時,就意味著該行業的市場規模可以有更大想像。

短劇演員上桌、實力藝術家入局,微短劇精品化再進階

微短劇行業趨向成熟、走向精品的代表信號,一是成熟製作團隊入局,即越來越多長影視內容團隊下場做短劇,比如愛優騰芒、檸萌華策等,這已是行業常態、不過多贅述。

另一個就是實力派演藝人員、人才培養體系等資源向微短劇行業流動,從戲劇到電影、從電影到電視、微短劇亦然。這些行業翹楚用更專業的視角、更精準的情緒、更前端的培養方法去升級內容。這種人才流動的本質,也是優質內容領域之間創作端的融合。

去年開始,越來越多實力派演員加盟短劇,這些資深演員們的參與也進一步拉高了短劇的品質上線。春節期間,紅果短劇就上線了由舒暢主演的《蛇年大吉之小青渡劫》《錦繡轉》,最近朱時茂、劉曉慶等資深藝術家也都紛紛涉足短劇。

這次論壇,朱時茂也到場與多位業內人士交流資深演員視角下的微短劇。“這個微短劇確實和我過去參與的一些影視作品有很大區別,尤其在表演節奏、故事搭建上。微短劇需要在短時間內把人物性格表現的特別鮮明,把人物的好壞表現的特別明顯,表演節奏特別明快、直截了當。”

“這與當下生活節奏的加快緊密相連,因為我們的表演節奏和正常思維節奏一定要平行,現在生活節奏太快,導致了這種更快、更短藝術形態的出現”,朱時茂也坦言。

另一個娛樂資本論觀察到的趨勢,是很多學校、教培相關的從業者開始思考前端人才培養,此次論壇就有多位大學教授參與。

在探討培養短劇演繹人才與傳統教學之間的差別時,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師劉天池給出了獨特的觀點:“不論是電影、戲劇還是短劇,只是藝術形式在改變,演員用自己的真實情感去塑造角色這件事從來沒有變化,因此並不需要就內容形式去做演員明確的劃分。”

“只是我們的生活節奏發生變化的時候,表演就得跟上那個節奏,就不再是用一個很長的過程去把情緒推向高點,而是需要極其準確。”

劉天池也提出了一些短劇表演上存在的問題,比如“編碼”。“現在有些豎屏短劇的表演太片面了,及其程式化,我覺得這個不應該,我們應該讓這個藝術形式里的表演更加精準、讓角色更加鮮活,才能走向更多人。當它成為和話劇、電影、電視劇一樣的藝術形態,能夠夯實在這一條路徑裡面,也就能給更多青年演員帶來好機會。”

與實力派演員入局相對應的,是短劇演員正在“上桌”,被行業、大眾認可。

春節期間,《好一個乖乖女》與主演柯淳同時出圈,短劇演員生態悄然生變,至今為止,越來越多短劇演員走向綜藝、長劇、甚至時尚雜誌,片酬隨之上漲、商業邀約不斷。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劉天池所說的,“夯實在一條路徑里”。

我們能感知到,微短劇的內容溫度正在傳向每一位螢幕前的使用者,微短劇行業已經連接起了千行百業、催生出了新興業態。但一直在跑步前進的微短劇既要在產業端“快一些”,也需要在創作上“慢一點”,去感受生活、沉澱情感,形成最適合這個賽道的內容濃度。

話題互動:

你最近看了哪部短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