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 電影網專稿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覺得自己和世界不一樣了,是你不正常了,還是世界呢?
那人又怎麼自證正常呢?早在 2016 年的電影《你好,瘋子!》海報上,就用一句 slogan “讓正常人證明自己正常,這就不正常!”
這部電影的導演正是即將於 4 月 4 日上映的電影《陽光照耀青春裡》的監製饒曉志。電影《陽光照耀青春裡》以精神障礙人群為主角,因此官宣之際,不少網友就將饒曉志導演的這兩部作品進行聯繫。
在做客 1905 電影網《對話》欄目之際,饒曉志回應道,兩者之間是我對這一群體的關注,但實際並不一樣。
《你好,瘋子!》是一個封閉空間裡架空的荒誕寓言式故事,展現的是人和自我,人和社會的關係;《陽光照耀青春裡》(下文簡稱《青春裡》)則是完全一個當下,能夠讓觀眾共情的故事,是帶我們去瞭解這群特殊群體向前發展的故事。
該片是導演曾海若的首部劇情長片,他此前拍攝了不少紀錄電影,在豆瓣均獲得了 9 分的佳績。此次創作劇情長片,在饒曉志看來,導演骨子裡就是個很浪漫的人,兩人的合作是一次把浪漫的意象變得具象化的過程。
電影《青春裡》以男主角何立為遭遇的經歷,帶觀眾走進精神障礙群體的世界,看到他們的生活在沒有得到匹配的狀況下,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了尊嚴和權利。
饒曉志第一次看到劇本時,就被故事的這一層面打動,“而且故事里還有非常詩意的愛情故事,還有極致浪漫的情境,以及對精神世界的豐富想像。”
於是,他欣然加入了這個項目的創作中。
饒曉志並沒有將曾海若視作完全的新人。畢竟曾海若導演過去在紀錄片的創作上,已有不錯的成績,只是橫跨不同題材類型,轉換了拍攝方式。而彼時的饒曉志,是剛完成三部長片作品拍攝的導演,“我也只是把我所知道我能住幫他的經驗、建議,和他進行討論。”
在饒曉志看來,這個劇本就像是一塊正在發酵的麵包,“我的加入,就是跟他一起想辦法,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可口。”
談及創作的過程中若是面對意見分歧時的處理方式,饒曉志說,“大家是在互相欣賞和信任的合作機制下開始創作的。”
在採訪中,饒曉志特別提及了他的長片首作《你好,瘋子!》。
這部影片的監製則是由他的好友——導演郭帆擔任,“可能以前很多監製跟導演是師徒關係,但我們是協作關係。所以當我再去為別人做監製的時候,我也是用朋友關係去對待。”饒曉志希望能盡量保護導演的創作,作為中間人去協調和溝通創作者和市場之間的情理。
在饒曉志看來,曾海若骨子裡就是非常浪漫詩意的創作者,甚至在他的感染下,“我都變成了一個非常浪漫的人。”
在創作者前期,兩人和美術、攝影等幕後團隊不斷討論探索,怎麼把劇本裡非常有詩意的地方視覺化,讓它以更美好的方式呈現在影像裡。
影片裡,大家啟動摩托車,但從排氣管里迸發出了許多爆米花的橋段,就來自饒曉志,“我們不知道那是現實,還是精神世界,但它就是一個非常具象的、浪漫的事物,呈現在青春裡的中秋夜晚。”
虛與實的對立,在電影裡有不少的模糊處理,創作團隊並沒有特別說把這些處理的非常具體,就像是電影的氣質一般,起到了浪漫詩意的點睛效果。饒曉志也期待映后觀眾的討論,或許會有更多解讀空間碰撞在一起。
除了爆米花的橋段之外,他總會被各種拍攝細節戳中。
電影《青春裡》開機於 2021 年 3 月,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年,但如今回想起種種細節或者橋段,饒曉志依舊非常確信,“它放在當下依然契合我們的精神狀態,故事並不落伍。”
電影的拍攝永遠是當下的進行時,而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給觀眾看,創作者永遠猜測不出那個時刻的觀眾想看什麼,或者希望看到什麼。
至少對於饒曉志來看,《青春裡》依舊是能和觀眾產生共情的。
電影裡有句臺詞,“誰心裡還沒點問題。”
現實中,很多人會有工作壓力,可能會有考研學業壓力,只是大家不會像何立偉那樣面對極端處境——被剝奪自己的著作權,更被丟進精神康復中心,“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困境,就像是‘青春裡’一樣,它會有一座花園,裡面有豐富的動植物,好像會有春春那樣的人出現,給你一些啟示。”
除了劇情細節之外,饒曉志時常會被電影裡這群演員的表現觸動。
蔣奇明在片場非常即興的一句“我們這種神經病”的臺詞,“他當時就把我演哭了。”以及電影裡,陳明昊最後的崩潰,肖央在火車上的告別戲,都化作延綿的情感,讓饒曉志念念不忘。
浪漫的情感,加上演員的實力,讓他格外有底氣,“我真的有信心,從表演的質感上,《青春裡》是一個非常好的電影。”
作為舞台劇導演出身的饒曉志,時常會在作品中啟用大量戲劇舞臺的演員,“他們不光有即興能力,重要的是他們舞台經驗,會做足充沛的功課。”
這些演員每每接到劇本之後,都會以自己的創作理念提前進行排練,並豐富人物小傳,甚至會充實角色的每一天生活。此前饒曉志在拍攝電影《無名之輩》時,任素汐就曾為角色寫信,讓“馬嘉旗”一角深入人心。
此次像陳明昊、蔣奇明、王迅、王子川等一批從舞台劇走出來的優秀演員聚集在《青春裡》, “他們的即興對我來講,不能說處處充滿驚喜,但總有很多有意思,讓我眼前一亮的表演。”
在饒曉志看來,舞台對於演員一定是有一個非常大的磨鍊過程,“甚至當演員享受舞臺演出之後一氣呵成的表演和鏡頭前瞬間給出的表演方法會完全不一樣,會更有邏輯性的思考角色,並更客觀的觀察角色。”
正因此,《青春裡》里的演員們之間,總能產生出不同的化學作用,讓這一特殊群體變得更立體,更鮮明,也真正讓觀眾看到精神病患者的全面。
正如同電影所拍攝表達的,精神病患者不都是刻板印象裡瘋瘋癲癲的樣子,有很大一批人和生活里的人差不多。
饒曉志也希望能通過電影,讓觀眾看到這群人更全面的一部分,能在生活裡真正的尊重他們,“因為他們需要的,恰恰是外界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