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回到日常(大家談人生)
更新于:2025-03-26 00:57:13

樓宇烈

彈指揮間,我踏入北京大學已有70個年頭,在北京大學執教65年。

回想起1955年初到北大報到時,校園道路兩旁擺放著迎新的桌子,每張桌前都立著醒目的大標語牌:“歡迎你,未來的物理學家!”“歡迎你,未來的經濟學家!”“歡迎你,未來的哲學家!”學校對每一位學子都寄予了深切期望。

高考填志願時,我一心渴望找到一門能相容文理的學科。在專業介紹中,我發現哲學“既涵蓋人文科學,又包含自然科學”,這不正是我理想中的知識架構嗎?後來,我如願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彼時正值1952年院系調整后,全國的哲學力量齊聚燕園的時期。

北大哲學系的課程設置,完全滿足了我的願望。我們系統研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深入探尋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還學習自然科學課程。比如,每週三晚上都會舉辦自然科學前沿講座,物理學家黃昆、北京天文館館長陳遵媯等都曾前來分享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大學二年級時,學校還專門開設了高等數學必修課。

求學期間,師生關係非常親密。學生們不僅在課堂上跟隨老師學習知識,課後與老師的交流接觸也很多。比如與教馬列主義的馮定先生、教中國哲學的馮友蘭先生和張岱年先生,我們交往都較多。有些課程甚至在老師家中進行。我們曾前往住在中關園的朱謙之先生家中,聆聽他講解日本哲學與宗教;也曾到燕園梁啟雄先生家中上課,研讀荀子思想。

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後來,我對自己的教學要求,便是要像馮友蘭先生那樣,能做到深入淺出。所謂“淺出”,就是讓從未接觸過這個領域的人也能基本聽懂我所講授的內容;所謂“深入”,則是讓專門從事該領域研究的人能從中獲得新的啟發。我幾十年的教學,始終秉持這一要求。

1959年下半年,我有幸參與北大哲學系教材的編纂工作,負責文獻搜集。當時圖書館館藏資料不足,我便四處尋覓,到舊書店淘書。1960年本科畢業后,我留校任教,1961年底又借調至高校文科教材編寫組,參與任繼愈先生主持的《中國哲學史》編纂。在那裡的兩三年裡,我有幸結識了石峻先生等中國哲學界大家。1972年,我重返燕園,開始為學生以及各地前來進修的老師講授中國哲學史。

上世紀80年代,學界曾掀起一場關於海洋文化和大陸文化的討論。這促使我深入思考中西文明的差異。其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一論斷對我啟發頗深:真正的現代化並非趨同,而是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我們應當大力發揚中國文化的特點與優勢。

起初,我認為西方文化側重向外探索客觀世界,而中國文化注重向內完善人格境界,一個求物,一個求己。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為全面、系統的認識。

總的來說,我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歸納為三點:整體關聯、動態平衡、自然合理。

其一,整體關聯。世間萬物皆相互關聯,彼此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轉化。事物之間緊密相連,而非割裂孤立。

其二,動態平衡。中國人講標準,但這個標準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會隨場合、時間的變化動態調整。思考問題時,需看時空的不同,追求動態的平衡。

其三,自然合理。自然即事物的本性,只有符合事物本性的,才是合理的,無需過多推論。若與事物本性、本來面貌相悖,那便是不合理。

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深入研究,讓我更加堅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只有文化強大,國家才能真正強大。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一度對傳統文化缺乏足夠自信,這有特定的歷史原因。這就要求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傳統,唯有真正瞭解,才能重拾文化自信。我們必須建立起文化的主體性,如此才能擁有文化自信,進而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文化傳統。

對於傳統文化,我主張“循其舊法,擇其善者而明用之”。舊法即傳統,我們無法否定傳統,但要有所取舍,挑選與當下生活相關的內容。看看當下生活缺失什麼,就從傳統中找尋對應的部分。比如,有人覺得現代生活中誠信缺失,不妨去傳統里尋,我國古代恰恰極為重視誠信,“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這些都告誡我們要做誠實守信之人。

傳統文化若要與現代生活更好地融合,離不開良好社會風氣的營造,需要家長、老師、政府官員、社會名人發揮帶頭作用。正如荀子所言:“Hobu Asaka,不扶而直。”當整個社會都講誠信,形成這樣的氛圍,孩子們自然會受到影響。反之,若沒有這樣的氛圍,僅靠家長講道理,孩子在家聽到的和在社會中看到的不一致,便很難相信家長所說的道理了。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當今做人做事仍有著非凡的意義。我曾總結過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特點,若能領悟並踐行,能讓我們擁有愉快而通透的人生。

儒家重視現實,強調做人要有擔當,秉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它教導我們,對於自己該做之事,要勇於承擔並全力以赴。所以說,儒家的特點是“拿得起”。

道家則宣導尊重自然,主張知足常樂,不要去盲目攀比。莊子的《逍遙遊》便是典型例證。大鵬展翅高飛,小鳥難以企及,可小鳥覓食少許便能飽腹,大鵬卻需大量食物,二者各適其性,不應相互羨慕。道家思想告訴我們一切順其自然,歸結起來就是“看得開”。

佛家認為一切皆因緣而起,有緣相聚,無緣不強求。我們應順應緣分,坦然接受,不為已發生之事懊悔,也不為未到來之事焦慮,專注於處理當下問題,做到“放得下”。

儒釋道三家思想,聚在一起就是“拿得起”“看得開”“放得下”,若能將這些優點融會貫通,便能成就自在而有意義的人生。然而,真正做到不給別人添麻煩、不給自己找煩惱,並非易事。這不僅是一種人生哲學,更是一種至高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智慧,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我們深入研習並傳承。

我曾做過“無我感恩茶禮”,大致可看作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我由衷期望無我感恩茶禮能在社會中得到推廣。大家團團圍坐,彼此鞠躬致禮,每人各自沏茶,茶分兩杯,敬左右,感恩天地、父母、師長、同胞、同學。有趣的地方在于:雖然泡的兩杯茶都獻給了左右的人,自己卻同時收到左右回敬的茶。敬茶、品茗、交流,感恩與敬畏之情不斷交融、生髮。借助無我感恩茶禮,一方面能讓同事、同學、親人間的關係更加和諧,另一方面也能讓人不忘本。

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以禮和習俗的形式,將理論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如果我們能夠努力讓所處的環境都營造出這樣的文化氛圍,那麼大家在生活中便會自然而然地思考:我這麼做,對得起祖先嗎?對得起他人嗎?對得起自己嗎?進而做到見利思義,自問該不該得。如此一來,優秀的傳統文化便會自然而然地回歸日常生活,融入我們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之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4日 20 版)

書架上的小東西
書架上的小東西
2025-03-26 13:50:38
大西洋上的生死之交
大西洋上的生死之交
2025-03-26 13:51:04
洋槐花開
洋槐花開
2025-03-26 13:52:44
洋槐花開
洋槐花開
2025-03-26 13:52:56
茶園裡,櫻花更爛漫
茶園裡,櫻花更爛漫
2025-03-26 13:56:04
舌尖上的小鎮故事
舌尖上的小鎮故事
2025-03-26 13: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