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緊急回應調查結果,又是把生命交給“智駕”惹的禍
更新于:2025-04-02 03:10:27

3月小米汽車交付量超2.9萬輛,月交付量馬上就要突破3萬了,按目前的產能,小米汽車也很有信心達成全年交付量超35萬輛的目標。

小米賣車短短一年就取得了這樣的成績,這是其它造車新勢力力所不及的能力,這個成績確實可喜可賀,值得高興。

但隨著小米汽車的交付量越來越多,在路上跑的車也必然會增加不少。

與此同時,發生事故的概率也會陡然上升,這是任何車企都無法避開的問題。

就在3月29日,一件重大事故發生了。

網傳多位家屬在網上發聲,稱自己的女兒、外甥女、姐姐與女同學駕駛小米SU7從武漢出發到安徽池州市參加公考。

結果在行程途中,因車輛撞擊護欄導致車輛失火,3名女大學生也在火海中殞命。

隨後,安徽高速交警也給出的事故情況報告,主要是因為小車撞中了護欄后發生自燃。

這件事故是在29日晚11點發生的,交警20分鐘左右到達封路,然後30號晚上陸續看到一些傳播,31號開始發佈量越來越多,直到4月1號才上熱搜。

這個時間節點是符合平台規則的,並非網友們說的小米刪帖壓熱度。

因為最開始平台沒有確認消息是否可靠就先刪帖,一些網友看到也必定會投訴,畢竟沒人知道真假。

但只要事件屬實,必然是紙包不住火,早晚會傳播,無論是家屬發聲還是暗處推手,都希望將這件事故的熱度搞上去。

終於在4月1日,小米前腳剛宣佈3月交付量破2.9萬輛,後腳就因為這場事故刷屏熱搜榜,小米官方也緊急做出了調查結果回應。

從小米公佈的資訊摘要來看,這裡面的資訊量很大。

首先,要確認一件事,就是輔助駕駛(NOA)的能力還遠未達到自動駕駛的標準。

小米SU7當時開著NOA,但遇到修路改道沒完全躲開障礙,系統檢測到危險後先減速了,但接管後最後還是撞上了。

在此次事故中,輔助駕駛的局限性暴露無遺。

小米SU7搭載的NOA系統雖能識別常規道路障礙並做出減速反應,但在面對複雜道路施工改道這種非標準化場景時,決策能力明顯不足。

其次,在行駛過程中,系統多次提醒司機“別走神”、“握方向盤”,說明司機可能沒集中注意力。

開啟NOA以116km時速行駛,其實容不得駕駛員分心走神。

輔助駕駛不是自動駕駛,這個功能只是讓用戶在行駛過程中能減輕對方向盤的控制,無需踩油門,而不是將控制權交給機器。

許多車主可能並不完全理解輔助駕駛系統的能力邊界,甚至存在危險的使用習慣,如長時間脫手等,這些問題需要車企和社會進行相關安全駕駛教育。

第三,事故車駕駛員不是車主本人,撞車的駕駛員是開的別人的車,事故發生時不是車主本人,責任劃分和保險理賠問題可能會更複雜。

目前家屬已經作出了回應,稱車子是女兒男朋友的名字,但車子是家屬母親買的。

因為女兒那時候是學生,無法辦理貸款,所以寫了男朋友的名字。

第四,小米官方的反應算是非常迅速的,從公佈的時間就可以看出。

在發生碰撞確認事故發生后僅1分鐘,小米就自動報警並呼叫了120緊急服務。

2分鐘小米聯繫到了車主本人,並確認了非車主本人駕駛,16分鐘左右120救護車抵達現場,公司也連夜配合警察調查,數據全都上交了。

從官方公佈的這些資訊來看,小米方面做出的反應其實是沒問題的,事故發生后火速聯繫車主,並調配120急救,這些都是企業的責任擔當,沒什麼好說的。

這次事故的根本問題其實就是智駕,對,又是智駕惹的禍。

雖然現在的車機系統能夠及時檢測到路障併發出警報,但最終仍需依賴駕駛員完成規避操作,當前的輔助駕駛技術還遠未達到“完全自動駕駛”水準。

對於小米來說,這次事故發生肯定是不好過了,甚至可能陷入信任危機,畢竟事故是真發生了,車也是真自燃了,這將是一場嚴峻的品牌危機。

最後我想說,在自動駕駛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既要擁抱創新帶來的便利,也要對技術的局限性保持清醒。

只有將生命安全置於商業利益和技術狂熱之上,才能真正實現科技造福人類的初心,唯有敬畏生命,方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