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步入至暗時刻
更新于:2025-04-02 00:54:15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張曉玲

這兩年大紅大紫的雷軍,被小米SU7的一場事故,迎頭澆了盆冷水。

3月29日晚10點44分,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銅陵遭遇嚴重交通事故,車輛碰撞後起火,造成駕駛人和兩名乘客死亡。三人均為在校大學生,此行是從武漢到安徽參加考試。

事發次日,小米官方火速回應,儘管部分還原了事故過程,但小米在聲明中並未提及事故車輛的AEB狀態,同時也未對事故車駕駛員家屬有關“事故發生後車門無法打開”的關鍵問題進行回應。

各種各樣的討論將小米汽車推至輿論中心。一時間,小米汽車為年輕人營造的大馬力“速度與激情”,也成為市場審視它的關鍵,繼而引發了資本市場的震蕩。

4月1日,小米集團股價午後跳水,盤中跌幅一度超過6%,最終收跌5.49%,市值單日蒸發超700億港元。雷軍造車,由此也滑入了至暗時刻。

回溯歷史,自燃、碰撞、事故這類“陣痛”幾乎是車企們都必經的道路,每一次慘痛教訓都在推動品牌和行業的反覆運算與進化。眼下這場大考“意外而至”,如何敬畏安全、敬畏車速,將是小米汽車和雷軍的必答題。

震顫

3月29日晚9時許,武漢某高校三名同學駕駛一輛小米SU7汽車,從武漢出發前往安徽池州,準備參加相關考試。

晚上10時許,車輛行駛至安徽銅陵德上高速公路時由一位姓羅的同學駕駛,其餘兩位同學分別坐在副駕駛和後排。

晚上10時27分,根據車輛記錄,車輛以116km/h的速度啟用了智慧輔助駕駛功能。10時44分,車輛行駛至樅陽至祁門路段時,與高速公路中央護欄發生嚴重碰撞並起火。此次事故導致駕駛車輛和坐在副駕駛位置的兩位同學不幸當場遇難,後排乘坐的同學被緊急送往醫院後,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消息傳出後,“小米回應SU7高速上碰撞爆燃”話題也一度衝上熱搜榜第二,網友關於該事件中小米智駕以及車門鎖死的疑論點展開熱議。

很快在4月1日午間,小米公司發言人公佈了事發時的車輛行駛數據,並對事件做出回應:“3月29日22時44分,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交通事故。我們對此深感痛惜”。

根據小米披露,事故可分為三個階段:事故發生前,車輛處於智駕開啟狀態,車速維持在116碼,但駕駛員手脫離了方向盤,系統對此進行了提醒;事故發生時,智能駕駛在事故發生前2-4S左右發出預警,同時減速,駕駛員接管,開始轉向減速、避讓,但未能實現剎停或換道,車輛以97km/h時速撞上水泥護欄;事故后,車輛立刻觸發了Ecall呼叫了120。

也是在這三個階段中,存在很多疑點未公佈:事故中小米SU7檢測到了障礙物開始減速,但未公佈是否觸發AEB剎停;事故后車輛起火原因、車門能否打開的情況未解釋。

眾人好奇,為何小米SU7直到障礙物已在跟前了才發出警告,而不是更早發現危險或進行AEB、變道躲避,這或許和事故車的智駕能力有關。

在小米在官方回應中明確,事發車輛是一台SU7的標準版,搭載的是一顆英偉達OrinN智駕晶片,算力只有84TOPS,相比之下小米SU7Pro、Max版採用了雙OrinX晶片算力可達508TOPS;同時標準版未配備雷射雷達,僅採用純視覺方案。

這意味著,標準版和高階版本之間有著數倍算力差異,在需要處理數據、快速判斷時有著決定性的差異。智駕行業人士表示,純視覺版本智駕在夜間識別效果相對欠佳,可能存在障礙物識別不夠及時到位問題。

對於AEB的疑點,有汽車行業專家指出,AEB介入條件要看車企的演算法模型。當車速為120km/h需剎停時,系統需計算合理的制動介入時機,但由於維修路段障礙物無法分類,OCC佔用網路(智駕演演算法架構)可能不敢做緊急處置。但如果駕駛員調整方向盤,系統在駕駛員介入后,可能會優先回應駕駛員的操作選擇,退出緊急制動狀態。

另一邊,公告中小米也沒有回應受到外界關注的車門是否及時解鎖的問題。社交平臺上自稱為車乘人員家屬的人士表示,車輛撞擊護欄導致車門鎖死,電池爆燃導致駕乘者無法逃生。

去年8月,小米官方在《小米SU7答網友問》中指出,SU7四門內部均配有應急機械拉手,緊急情況下可拉動應急打開對應側車門。

根據國標要求,當車輛發生足以使安全氣囊展開的碰撞時,所有車門應自動解鎖。有業內人士指出,機械拉手理論上獨立於電力系統,但在極端碰撞中,車門結構變形、內飾件位移或乘員意識喪失,均可能影響裝置使用。

此次事故,電池安全相關問題也受到關注。此前,雷軍特意對電池安全進行了詳盡介紹,SU7搭載了電芯倒置技術,能在劇烈碰撞時將能量向下釋放保護乘客安全。但事故車是標準版,未配備該技術。

顯然,諸多不利因素的疊加,讓整起事故更加複雜。

反思

這是小米SU7上市以來,最嚴重的一起碰撞爆燃致人死亡事故,業內也開始反思--智駕真是汽車的未來嗎?

事實上,眼下有太多的車企將智駕在宣傳上向“自動駕駛”、“準L3”靠攏,品牌強調的“車位到車位”、“自動過匝道”等功能讓消費者覺得智駕能力很強。

今年2月,比亞迪就提出了“全民智駕”、“智駕平權”的概念,車圈的內卷戰事向著智駕轉移,隨後吉利、奇瑞、豐田、零跑等玩家紛紛跟進,蔚來甚至為此自研智駕晶片。

而隨著小米汽車事故引爆輿論場之後,智能駕駛的安全問題,也引發了業界新的深思。

有智駕行業人士指出,當下的智能駕駛還是基於L2級,使用過程中仍然有局限性。當車開上高速,速度更快、控車難度更大,消費者更應該對智慧駕駛系統抱有敬畏感,要始終目視前方、做好隨時接管的準備。

針對這起交通事故,銅陵交警在4月1日回應稱,已在事故路段完成三輪現場勘查,並委託第三方機構對燒毀的車體殘骸進行司法鑒定,重點分析電池包燃燒痕跡、車門結構變形程度及機械拉手聯動裝置狀態。

目前,事故本身遠沒有最終定論,但雷軍造車卻已經迎來一場嚴峻考驗。

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小米SU7的單月銷量更是來到了2.9萬輛。要知道,這是一款起售價為21.59萬,高配版達到29.99萬元高端產品。在當下殘酷的價格戰中,SU7逆勢沖高,跟純電轎車頂流特斯拉Model3打得有來有回。

就在事故前一周,小米剛宣佈五十萬元級的SU7Ultra開售3天鎖單破萬,公司將全年交付目標上調至35萬輛,2024年財報更是顯示汽車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200%。

並且,小米YU7也將在本月登臺,預計6月份上市交付。在業內看來,小米YU7幾乎預定了下一個爆款,按照行業預期,它會把小米的單月交付量直接拉升到5萬輛以上。

原先,資本市場原本將小米造車視為“跨界顛覆者”的典範,標普在3月31日剛將小米信用評級上調至BBB,卻在4月1日遭遇股價暴跌。這恰似新能源賽道殘酷的隱喻:技術光環與資本追捧構建的估值大廈,可能因一次極端事故而面臨動搖。

不過回望歷史,“陣痛”也是智能電動車企的必經之路。特斯拉2018年Autopilot致死案致市值暴跌,蔚來2021年NOP事故引發使用者信任危機,理想汽車AEB失靈爭議倒逼演算法反覆運算……每一次慘痛教訓都在推動行業安全標準進化。

對於小米而言,這場事故或許是比手機價格戰更殘酷的試煉:它不僅要面對比手機行業嚴苛百倍的安全容錯率,更要在資本市場的放大鏡下完成從互聯網思維到工業思維的跨越。

眼下,擺在小米面前的是雙重救贖:在技術層面,需儘快配合警方完成事故重建,用第三方數據釐清責任邊界,必要時啟動硬體召回或軟體升級,將危機轉化為透明化溝通的契機。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美的集團清倉小米股票等利空因素可能放大短期情緒波動,但從中長期看,若小米能借此次事故推動智能駕駛冗餘設計、應急機制等底層安全架構升級,或將如特斯拉般在涅槃后開啟新一輪價值重估。

當燃燒的SU7殘骸照片與K線圖上陡峭的陰線共同定格此刻,所有新能源從業者意識到,比發展速度更重要的,依舊是車輛要守住安全的底線。

對於剛跨過造車生死線的小米而言,如何在技術創新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其最終能否在汽車市場真正紮根。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