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米首款純電SUV,YU7自曝光以來便成為行業焦點。其22.59萬-24.59萬元的預售價區間,不僅直接對標特斯拉Model Y煥新版(26.35萬起),更試圖以“高配低價”策略顛覆傳統SUV溢價邏輯,在競爭白熱化的中高端市場殺出血路。然而,這場定價博弈背後,既有技術配置與成本控制的平衡,也暗藏產能、利潤與市場競爭的多重風險。
YU7車身尺寸(4999/1996/1600mm,軸距3000mm)全面超越Model Y(軸距2890mm),同時共用SU7的800V高壓平臺,雙電機四驅版綜合功率達508kW,頂配零百加速進入3秒級,性能參數優於多數競品。電池方面採用磷酸鐵鋰(標準版)和三元鋰(高配版)雙路線,標準版容量提升至96.3kWh,受益於碳酸鋰價格下降,成本壓力有所緩解。全系標配雷射雷達、全景HUD等配置,相比Model Y需額外選配高階功能,性價比優勢顯著。
不過,運動化設計導致後排空間表現存疑,且未提供6/7座版本,可能流失部分家庭使用者。此外,智己LS6、極氪7X、阿維塔07等國產競品已搶佔20-25萬元區間,SUV市場競爭激烈程度遠超SU7所在的轎車市場。
小米試圖通過“同平臺同價”策略改寫行業規則。參考SU7起售價21.59萬元,YU7若以22.59萬元起售,價差僅1萬元,遠低於行業SUV比轎車貴2-3萬元的常規。這一激進策略的背後是模組化生產的支撐——YU7與SU7零部件通用率達75%,規模化採購攤薄邊際成本。供應鏈信息顯示,YU7採用弗迪磷酸鐵鋰電池,相較SU7的寧德時代三元鋰電池成本降低約18%,疊加智駕系統研發費用攤薄,為價格下探提供空間。
然而,SUV車身結構導致製造成本比轎車高6%-10%,若強行壓縮價差,可能擠壓獲利率。業內測算,若維持17%毛利率,YU7起售價可控制在22.7萬元左右,但綜合考慮品牌溢價與市場競爭,實際定價或接近24萬元。小米或將採用“低起價+選配包”模式,將雷射雷達、空懸等設為選裝,既維持價格吸引力,又為高配版本預留利潤空間。
特斯拉Model Y的26.35萬元售價為YU7劃定了錨點。若延續SU7“比競品低3萬元”的邏輯,YU7定價24.59萬元可與Model Y保持競爭力,同時避開問界M7、理想L6等國產競品的火力範圍。市場反饋顯示,22-25萬元是消費者心理錨點:低於23萬元可能引發搶購潮,但會導致SU7使用者分流;超過25萬元則直接進入傳統豪華SUV戰場。
行業預期分化明顯:激進派認為22.98萬元定價可衝擊月銷4萬輛,保守派則強調25萬元更符合SUV溢價規律。部分管道甚至傳出19.59萬元的“殺手鐧”價格,但因缺乏成本支撐未被採信。若YU7最終定價突破預期,可能迫使特斯拉提前降價,並加劇華為、極氪等品牌的競爭壓力。
雷軍的行銷策略為YU7注入獨特熱度。從武大櫻花樹下的“車模秀”到“低起價+選配包”的懸念釋放,小米將產品曝光與情懷行銷深度融合。雷軍以“校友捐贈者”身份回歸母校,借櫻花季天然流量為新車鍍上人文濾鏡,同時通過親民人設消解商業行為的功利性。這種人格化IP的打造,使YU7未上市便收穫潑天關注,甚至讓友商患上“雷軍PTSD”——畢竟“研發經費比小米高,發佈會流量還不如雷軍握個手”。
然而,流量狂歡背後暗藏隱憂:SU7 Ultra頻發的超速事故警示仍需重視;每台車虧損4.5萬元的財報數據(2023年創新業務凈虧損62億元)暴露了“以價換量”的風險;過度依賴雷軍個人IP,也需思考品牌長效價值的構建。
北京工廠初期15萬年產能需同時滿足SU7和YU7需求,交付週期過長可能削弱價格優勢。二期工廠投產後年產能將提升至30萬輛,為價格戰提供底氣。但實用性SUV市場需求遠超轎車,若YU7上市即爆單,產能爬坡與供應鏈穩定性將成為關鍵挑戰。
小米YU7的定價策略,本質是在性能配置、成本控制與市場熱度間的精密權衡。其入局不僅關乎單款車型成敗,更可能重塑中高端純電SUV的價值體系。若成功複現SU7的破局奇跡,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洗牌;但若陷入“低價低利”陷阱,小米汽車的長期發展亦將承壓。無論如何,這場定價博弈的終局,都將為消費者帶來更內卷的價格與更極致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