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更新于:2025-03-26 07:41:40

現在流行一句話,人生是一場修行。

修的是什麼呢?說來說去,無論是佛家所說的慈悲,還是道家所說的逍遙,或是儒家說的慎獨,根本上都是情緒及以及情緒所引發的結果。

情緒的存在,讓我們每個人有了不同的魅力。

改變你的想法,讓生活從此不同

疫情期間,我對“家庭教育”感興趣了,考了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

在考取證書的過程中,由課程引發,陸續聽了不少心理學家的課程,包括台灣認知心理學家洪蘭(著有《快思慢想》一書),宣導“慢養”教育理念的黑幼龍,以及積極心理學家彭凱平。

對彭凱平老師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永遠是一副“彌勒佛”笑眯眯的模樣,再配合他提出的積極心理學理論,領悟澎湃的福流。

那時,便對彭凱平老師有一種莫名的好感。畢竟疫情期間嘛,人們的心情經常不由自主的低落。通過彭凱平和他介紹的認知心理學,去學習“感受生活幸福,擁抱人生意義的真諦”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煩心事、鬧心事和傷心事,可是積極心理學為人們更好的處理這些事情提供了大量積極有效的建議和科學方法。

正如彭凱平在《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中提到的那樣:

我喜歡積極心理學,因為它是一門既有溫暖又有力量,能夠撫慰並點亮人生的科學學科。

人人都在尋找幸福,幸福由何而來?

如果說,幸福就掌握在你手裡。你相信嗎?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創建了著名的ABC理論:

A指的是事情的起因,B是你因對這些起因的想法,C是這些想法造成的後果。

相同的A可能造成不同的C,關鍵就在於B。

打個比方,在工作中遭遇職場鬥爭,被同事陷害,你如果想:

“用這麼小的代價就看清了一個人,真值!”

很快,你便會釋懷。

但如果你想:

“我對他那麼好,他怎麼這樣對我?”

因此聯繫到最近發生所有不愉快的事情,心情便為之低落。

坦白說,我並不推薦小白來讀這本《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與市面上爆火的心理學科普書籍比起來,《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更像一本工具書。

比如,彭凱平從具體情境出發,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心理問題給出有效的應對思路。

書中列舉了5種不被怒火牽著鼻子走的方法;

針對感到焦慮的人越來越多,書中也給出了兩種緩解壓力的工具;

本書涵蓋了大部分國際上認定的基本情緒,每個情緒都有對應的調節或者改進的方法,讓你讀完之後能夠掌握基本的情緒管理技巧。

作為一個積極心理學家,彭凱平結合大量的心理科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進行講述。書中也羅列了很多出自經典或權威論著的原理和案例。

當然,作為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導,彭凱平生怕滿篇的科學原理和方法讓大家覺得枯燥讀不下去,因此結合了一些生活中的有趣現象及文史故事,讓整本書顯得更加生動。

例如:

為什麼杜甫在抑鬱情緒中寫出了千古名句?

為什麼沒錢的人更愛炫富?

福布斯排行榜上有多少“社恐”患者?

為什麼示弱反而會受到人的尊敬?

為什麼黃色能夠緩解抑鬱?

書中在文章接近末尾的地方還會列舉思考題,本意是希望讀到這本書的讀者在瞭解情緒本質後緊接著思考。

在彭凱平看來,“思考”是學習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否則學得再多,到了學以致用的階段還是像沒有讀過書一樣”。

什麼才是幸福的人生

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項修養就是情緒穩定

一個不會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人,做事情容易處處碰壁,人際關係會變差。

與之相反,一個懂得管理好自己情緒,能夠發揮情緒優勢的人,渾身散發著更強的感染力,能夠獲得別人更多的信任和認同,吸引更多的資源。

情緒管理對我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更是我們一生中繞不過開的重要修行。學會正確的認識情緒,處理情緒,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

在心理學界有很多不同流派,雖然他們有各自的理論,但是在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上卻有出奇的一致。各個流派都認為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都和人際關係是否和諧相關。

無論是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和朋友關係處理不當,都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彭凱平的研究證明,幸福有三個重要的生理因素:

不能有負面情緒活動;

要分泌自己的神經遞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

最後還要有大腦前額葉的智慧參與,要感受領悟,這才是幸福。

彭凱平和他的團隊借鑒美國研究者創建的幸福詞庫,根據中國人的文化和心理特點,結合幸福科學的經典理論,構建了一套可以用來測量幸福程度的中文心理詞庫,分析中國人的幸福指數變化。

結論讓人大吃一驚,幸福和經濟實力並沒有必然關係,城市幸福指數與人均GDP之間的關係也並不是呈線性發展的。根據大數據,中國幸福地圖上上榜城市有杭州、滁州、玉溪、鷹潭、揚州、嘉興、長沙

而經濟發達的北京和上海,並沒有進入幸福城市排行的前50名單!

由此大家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就是在社會發展初期,經濟與幸福感呈線性相關,呈現出“一分錢一分幸福”。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幸福就變得和經濟無關了。

當幸福與高收入、高學歷、年輕貌美沒有必然聯繫時,那對幸福影響最大的其實是美好的人際關係,是摯友親朋的支援,是社會交往的技巧。

只要稍稍改變一些想法,生活便會大不同。

在與別人接觸過程中產生的愉悅、快樂、舒適、幸福,讓我們對人生有了特別的體驗。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

世上的萬事萬物無所謂對錯,關鍵在於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

這就是情緒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也是情感對於我們行為的限定。

看看這本《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學習如何將“情緒問題”轉為“情緒優勢”,讓我們除了擁有物質財富之外,擁有更多的情緒資產。

而這份珍貴的資產,往往能夠幫助我們打破人生的僵局,讓我們變得更加智慧、有同理心,還將引導我們擁有更加富足的生命體驗。

願大家早日在平凡的生活中,體會到更多的福流(flow,心流),提升生活中的積極情緒!

熱門顯卡推薦
熱門顯卡推薦
2025-03-26 0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