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不存在》巧妙地融合了傳記、回憶錄和科學冒險等元素,為讀者帶來了一場關於失去、愛與生命隱藏秩序的探索之旅。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大衛·斯塔爾·喬丹,他是斯坦福大學的建校校長,也是一位傑出的分類學家。喬丹執著於給自然世界帶來秩序,在魚類分類學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發現了當時人類已知魚類的近五分之一。然而,他的研究之路充滿了坎坷與挑戰。他收藏的標本先後遭遇了閃電、大火等災難,每一次都給他帶來沉重的打擊。但最為毀滅性的打擊發生在 1906 年的三藩市地震,那場地震讓近千個裝著魚標本的易碎玻璃罐墜落在地,他畢生的收藏瞬間毀於一旦。
面對這樣的絕境,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放棄,屈服於絕望。但喬丹卻展現出了驚人的毅力和決心。他檢查了腳下的殘骸,找到了他辨認出的第一條魚,並開始用一根縫衣針將標籤縫在魚身上,自信地重建他的收藏。這種在混亂中重建秩序的行為,不僅體現了喬丹對科學的執著與熱愛,更成為了一種象徵,讓人們看到了在困境中堅持信念的力量。
作者露露·米勒在聽到喬丹的這則逸事時,最初把它當作一個傲慢或拒絕接受現實的警示故事。但當她自己的生活慢慢瓦解時,她開始對大衛感到好奇,並深入挖掘他的生活。隨著對喬丹的了解不斷加深,米勒對歷史、道德和她腳下世界的理解也發生了改變。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喬丹的故事,米勒還將自己的個人經歷和反思融入其中。她與讀者分享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痛苦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她的父親曾告訴她“生命沒有意義,也無所謂意義”,這讓年幼的她感到迷茫和困惑。在成長過程中,她也經歷了諸多挫折,如家庭氛圍的緊張、在學校遭遇的排擠等。通過對喬丹故事的探索,她逐漸找到了與自己人生的共鳴,並開始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
此外,《魚不存在》還探討了科學分類的本質以及科學在社會中的角色。書中提到,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魚”這一分類實際上並不存在,很多我們認為是“魚”的生物,從“綱”的層面觀察需要與另一些生物歸為一類。這一觀點打破了人們傳統上對生物分類的理解,提醒我們即使是看似確鑿的科學知識,也可能是建立在不完整或有偏差的基礎上。同時,喬丹所宣揚的優生學理論,也引發了人們對科學被濫用的思考。
《魚不存在》是一本充滿深度和內涵的書籍。它以喬丹的故事為線索,引導讀者思考生命的意義、科學的本質以及人類在混亂世界中的位置。它告訴我們,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混亂,但我們可以像喬丹一樣,在困境中堅守信念,尋找屬於自己的秩序。這本書不僅具有科學價值和歷史意義,更能給讀者帶來心靈的啟迪和對人生的思考,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