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劉永謀接受採訪時表示,縮招、減招是表像,深度調整文科教育以適應時代才是關鍵。
劉永謀稱:“我並不反對研究生擴招,但反對太多人搞學術,主張多數人拿個專業文憑就好了,因為太多人‘注水’研究遲早把學術徹底‘搞黃’。在理想狀態下,未來學科應該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圍繞問題組織起來,而且能隨著新科技的發展靈活調整,帶有很強的彈性、靈活性和流動性。不適應時代的文科可以縮招,調整后適應時代的文科還可以擴招。”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的走紅,再度引發關於文科存續價值的激烈討論。“大量文科生將被AI取代”的輿論持續發酵,爭議焦點已觸及高等教育本質命題——在智慧技術重構知識生產方式的當下,如何重新錨定人文學科的價值座標。
“我支援文科縮招,但縮招更應聚焦中底部普通高校。”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憶粟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直言,頂尖院校有必要保持適度規模的精英化文科教育,但中底部高校須直面現實:當文憑溢價消退,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專業必須轉型。
他認為,文理工科均面臨AI衝擊,爭議不應局限於學科對立,更需關注高校專業設置與教育質量的本質關聯,“核心是能否提供高品質的高等教育”。
另據光明日報,以文科見長的復旦大學將文科招生壓縮近一半的消息,引發社會的關注。
據媒體報導,復旦大學的文科招生比例將從原來的30%-40%大幅壓縮至20%,同時拆分傳統工科學院為6個創新學院,這次學科布局的調整也被視為一場“大手術”式改革。與此同時,包括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內的中國多所知名高校瞄準人工智慧方向,接連宣布擴招本科生。
人們在陝西省圖書館高新館區閱讀、自習(8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知名高校對於人工智慧專業的擴招以及對文科招生的壓縮,屬於學科佈局的正常調整,對於文科的未來沒有必要過度擔憂。
雖然科技和產業變革讓理工科人才需求增加,但文科在人類社會中的價值是無法代替的。如果只看短期經濟效應,文科確實不像理工科那樣直接創造技術突破或推動產業升級,但它在社會運行、文化傳承、思想創新方面的作用是基礎性的,且不能輕易被替代。
微信編輯:魏國峻
審核:林夕合
【來源:九派新聞綜合澎湃新聞、光明日報、每日經濟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