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丨賦予歷史人物“生命力”,好玩還要有料
更新于:2025-03-31 06:41:32

你的聲音,我們願意聽見;

你的關切,我們一同看見。

“王羲之為什麼不寫大字”

“蘇轼在線發瘋,回應為何一路被貶”

“李時珍改行做賽博中醫”……

最近,一場名為“回答我”的AI創意風暴席捲社交平臺。歷史人物突破時空,以方言金句頻出,網友們在“被老祖宗訓話”的歡樂中,感受著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

科技的力量讓時空的錯位,以表情包和方言聯結,在乍暖還寒時節,“暴躁的老祖宗們”成為今年文旅圈的第一個爆梗。各行各業的“老祖宗”們化身為“暴躁哥”“暴躁姐”,對現代人發出嚴厲的質問:宋徽宗在視頻中反問“瘦金體不好看嗎?”,唐伯虎以“懟人”姿態回應“不務正業”的質疑……結合人物自身經歷和歷史事實,配上情緒化的表達方式,這種風潮從江南水鄉蔓延至西安城牆、敦煌石窟,結合各地豐富的歷史底蘊持續創作。部分網友表示對這種內容“上癮”,真誠地和歷史對話,呈現出的文化景致各有千秋。

AI技術的“歷史人物復活”潮流,顯然滿足了當下人們的娛樂需求,契合了快節奏生活中的“快文化”消費趨勢。這類短視頻迅速吸引了大量關注,成為年輕人獲取歷史文化知識的新形式。

誰都未曾預料,AI能賦予古代人物以“生命力”,並且打破時空界限,使歷史與現代人產生互動。然而,如何平衡娛樂性與歷史文化的嚴肅性,依然值得思考。

譬如,娛樂化表達固然能拉近歷史與年輕受眾的距離,但若僅停留在“好玩”層面,可能會忽略歷史背後的深刻意義。在享受技術帶來的趣味與娛樂之餘,人們也應深度思考:如何將文化精髓更好地傳承下去?“知識以暴躁方式進入腦子”固然有趣,但如何在娛樂化表達中保留文化的厚重感?現代人既要“知新”,也不能忘記“溫故”。

一方面,過度娛樂化可能導致對歷史的誤讀或誤解。歷史人物及事件的複雜性在娛樂化表達中容易被簡化,觀眾可能無法形成完整而深刻的認知。另一方面,過度依賴AI生成內容,可能削弱人們對歷史文化的自主探索興趣。文旅和教育部門都應考慮如何在娛樂之外,引導觀眾深入了解歷史與文化,而不僅僅停留在“暴躁表演”上。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AI的價值始終取決於人類本身。此刻,人們或許更應該思考:這種現像是短暫地流行,還是能夠持續成為文化傳播的方式?未來,或許人們還將看到更多歷史人物通過AI與現代人展開深度“對話”,不僅僅是發出“靈魂拷問”,還能夠提供智慧和啟迪。

當數位分身取代紙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密碼更應得到完整傳承。能回答未來的,從來不止於技術,而是對歷史真正的理解與敬畏。(蘇醒)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