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後半生》開播:張國立如何演繹老年版“愛情神話”?
更新于:2025-03-31 00:59:55

文/解手電影

2025年的國產劇市場,終於迎來一部打破“青春濾鏡”的誠意之作。央視八套黃金檔開播的《我的後半生》,以退休教授沈卓然(張國立 飾)的黃昏戀為切口,直面老年群體的情感需求與社會偏見。張國立領銜的全員老戲骨陣容、王蒙原著的深度內核,以及輕喜劇外殼下的現實議題,讓這部劇未播先火。當國產劇沉迷於“工業糖精”和懸浮職場時,這部作品用一場“老年相親局”,撕開了中國式家庭的情感褶皺。

是糟蹋經典,還是時代新解?

《我的後半生》改編自王蒙小說《奇葩奇葩處處哀》,原著以辛辣筆觸描繪老年知識份子在情感與利益間的掙扎,四位女性角色各具代表性:護士長連亦憐的溫柔與算計、女科學家聶娟娟的孤獨與智慧、工會主任呂媛的強勢與脆弱、酷似亡妻的樂水珊的浪漫與功利。小說中,這些女性不僅是沈卓然的相親物件,更是社會現實的鏡像。

然而劇版改編引發兩極討論。編劇藍小汐(代表作《一路朝陽》豆瓣5.9分)在主線基礎上新增角色與橋段,尤其是強化了家庭代際衝突線。爭議焦點在於:“硬造女性角色是否稀釋了原著對老年男性心理的解剖?” 例如劇中加入兒媳劉麗娜(梅婷飾)與沈卓然的矛盾,以“中年危機”對沖“老年孤獨”,雖豐富了戲劇張力,卻也削弱了原著對人性複雜性的冷峻觀察。

但不可否認的是,劇集通過輕喜劇風格,將原著中“扎心”的現實議題轉化為大眾可接受的敘事。例如沈卓然與女科學家聶娟娟的“烏托邦之戀”,劇中以癌症復發為轉折,既保留了對生命無常的思考,又以“不告而別”的留白避免過度煽情。

老戲骨的“降維打擊”

如果說劇本是骨架,演員則是血肉。《我的後半生》集結了國產劇“頂配級”陣容:

張國立(飾沈卓然):從《金婚》的佟志到《小捨得》的南建龍,張國立對“中年至老年男性”的詮釋已臻化境。劇中他精準拿捏退休教授的儒雅與笨拙,一場“醫院讀情書”的戲份,將老年追愛的羞澀與堅定演繹得令人動容。

鄔君梅(飾樂水珊):烈焰紅唇的旗袍造型顛覆了傳統“老年女性”刻板印象,她與張國立的“替身文學”橋段,既有《花樣年華》的曖昧,又暗藏現實算計,堪稱全劇高光。

張豐毅×梅婷:兩位戲骨的“反差萌”組合貢獻了最大笑點。張豐毅飾演的“肌肉猛男”李黑豹,扛著崴腳的沈卓然爬樓梯,一句“虛胖”讓觀眾直呼“老年CP也能嗑”。

值得一提的是,佟大為與梅婷的“中年夫妻線”同樣出彩。梅婷一改《六姊妹》中的苦情形象,化身市井氣十足的“作精兒媳”,與佟大為的“妻管嚴”丈夫形成鮮明對比,將“三明治一代”的疲憊與溫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老齡化時代的“情感剛需”

在中國60歲以上人口超3億的當下,《我的後半生》的價值遠超娛樂範疇。它撕開了三大社會命題:

“老年人不配談愛?”:劇中沈卓然相親時被子女質問“丟人”,映射現實中老年再婚常被汙名化為“老不正經”。劇集通過四位女性的不同選擇,探討老年愛情中利益、健康、自由與死亡的糾葛,呼籲社會正視情感需求的普適性。

代際溝通的“錯位共情”:沈卓然與子女的衝突,本質是“傳統孝道”與“個體幸福”的價值觀碰撞。當兒子沈青(佟大為飾)怒吼“我爸相親就是在打我媽的臉”,劇集並未簡單批判,而是通過三代人的磨合,傳遞“理解比孝順更重要”的價值觀。

“孤獨的死亡”的隱痛:劇中借女科學家聶娟娟的“消失”,暗喻獨居老人的生存困境。一場她蝸居城中村賣報的戲,將知識份子的尊嚴崩塌與底層掙扎刻畫得觸目驚心。

黃瀾的“社會解剖刀”

作為《我的前半生》製片人黃瀾暌違8年的新作,這部劇延續了她“以家庭劇解剖社會”的創作理念。與前作聚焦都市女性覺醒不同,《我的後半生》將鏡頭對準“被遺忘的年齡層”,以輕喜劇消解沉重感,用溫暖底色包裹現實棱角。例如沈卓然與工會主任呂媛(丁嘉麗飾)的“夕陽紅雄競”戲碼,既荒誕搞笑,又暗諷老年婚戀市場中的性別權力失衡。

製作上,劇集採用“浙產劇”精品路線:杭州西溪濕地的實景拍攝,呈現江南家庭的溫潤質感;智慧家居、老年相親App等細節,巧妙嵌入科技與傳統的碰撞。

當我們談論老年時,我們在害怕什麼?

《我的後半生》或許不是完美的改編,但它勇敢地撕開了國產劇的年齡禁忌。當張國立在預告片中說出“男的一定得找,老太太一走,老頭說死就死”,這句看似戲謔的臺詞,實則是老齡化社會的一聲警鐘。

這部劇的價值,不僅在於讓觀眾笑中帶淚,更在於提問:我們能否接受父母也有慾望、孤獨與狼狽?我們是否準備好面對自己的“後半生”? 答案或許藏在沈卓然最後的選擇里——愛情不是救贖,而是與自己和解的鑰匙